全心思齐网

过香积寺尾联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香积寺》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此诗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侧写周围景物,来烘托映衬山寺之幽胜。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佛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只有克服邪念妄想,才能悟到禅理的高深,领略宁静之幽趣。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诗歌构思奇妙、炼字精巧,其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来被誉为炼字典范。

  【王维的诗《过香积寺》整体赏析】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写声写色,逼真如画,堪称名句。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

  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粗看极谬,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不能不“冷”。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之类,都含有宁静的意思。

  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彻的潭水,再联系到寺内修行学佛的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匿名回答于2021-08-03 17:38:10


尾联“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自然是已到香积寺的景况。“薄暮”二字,呼应上句“日色”,点明时间。因已到香积寺,与之相应,自然就多是佛教的气氛。于是,香积寺前的潭水,也就写成了“空潭”。而诗人的心里,也满是涅槃意境:“安禅”,即打坐、禅坐,以达到心静。所谓“山林树下,安禅静默”是也。“毒龙”,《涅槃经》载:“但我住处,有一毒龙,其性暴急,恐相危害”。佛教中曾有故事,说曾有一毒龙藏身水潭,屡次害人,后为高僧佛法制服。但此处之毒龙,主要还是指心中之毒龙,即所谓“六根不净”的种种欲念。诗人刚经历了自然界静美的洗礼,又步入了肃穆庄严的香积高寺,自然产生了永绝尘念、皈依佛门之想

表达了诗人洒脱不羁的性格特点和高雅的情趣。

匿名回答于2021-08-03 19:40:07


相关知识问答

Warning: mysqli_fetch_assoc()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mysqli_result, boolean given in /www/wwwroot/www.qx47.com/v.php on line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