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吴孟超院士生平语录?

巨星陨落!“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逝世,享年99岁。

他曾说过:“我将用一生履行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承诺

匿名回答于2021-02-20 07:47:08


德不近佛者,无以为医

才不近仙者,无以为医

吴孟超院士医者仁心,他说:“这世上不缺乏人才,也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愿意给出的人。”

匿名回答于2021-02-20 07:53:27


最有名的是下面这句: 看来,我这一辈子是放不下手术刀了。

我曾反复表达过个人的心愿: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下,就让我倒在手术室里,那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匿名回答于2021-02-20 07:35:53


治病救人是神圣的职责,救好一个病人,就缓解了一家人的痛苦。

匿名回答于2021-02-20 07:38:18


吴孟超语录:

我将用一生履行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的承诺。‎

回想我走过的路,我非常‎庆幸自己当年的四个选‎择:1、选择回国,我的‎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2、选‎择从医,我的追求有了‎奋斗的平台;3、选择跟‎党走,我的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4、选择参军,我的成长有了一所伟大‎的学校。

如果说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我这几条‎路走对了,就是秘诀。

匿名回答于2021-02-20 08:21:44


1.每一台手术都牵系着患者的生命,容不得丝毫疏忽。

2.一个人,找到和建立正确的信仰不容易,用行动捍卫自己的信仰更是一辈子的事。

3.自从见到了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他就对共-产-党特别崇敬,立志要当一名解放军的外科医生,立志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4.你看这个病人,才 20 岁 , 大学刚读了一年 , 多可怜,再累也得做啊!

5.小程啊,我的有生之年怕是不多了,如果哪一天,我真的在手术室里倒下了,你不要慌张,你知道我是爱干净的,记住给我擦干净些,别让人看见我一脸汗水的样子。

6.我等这一天等了十来年,事业急需人才,不抓住这个机会,要后悔一辈子!

7.开刀治疗,顶多开一个救一个 , 只是治标的措施,要解除更多病人的痛苦,找出彻底治疗肝癌的办法,必须培养基础研究方面的人才。

8.我将用一生履行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的承诺。

9.我一生中有过两次宣誓:当医生我是宣过誓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是宣过誓的。宣了誓,就要信守诺言!

10.共-产-党员不仅是个身份,更凝聚着他的信仰,寄托着他的灵魂。

11.我们坐堂行医,坐的是共-产-党的堂,行的是老百姓的医。

12.后人有质疑前人的胆识,学生有超越老师的勇气,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你们不要有顾虑,要大胆地去试。

13.刚才,几位同志介绍了我做过的一些事情。其实,作为一名医生和老师,看并治并做学问、带学生,是我的本职工作。有许多同行,他们做得比我好。我们有不少新的技术,就是向同行们学习的。党和人民却把这么多的荣誉给了我, 2015 年 1 月 9 日 ,胡主席就在这里,亲自给我颁发国家最高科技奖。今天,党和人民又给了我这么高的褒奖,我心里很不安。这些荣誉和褒奖,不是我吴孟超一个人的,它属于教育培养我的各级党组织,属于教导我做人行医的老师们,属于张晓华、胡宏楷、陈汉,以及与我并肩战斗的战友们!

14.这些年,遇到不少年轻的朋友,与我探讨人生的意义,谈论知识分子的价值,还问我有些什么成功的秘诀。回顾我的一生,我常常问自己,如果不是选择了跟党走,如果不是战斗生活在军队这个大家庭,我又会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呢?我可能会有技术、有金钱、有地位,但无法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含义有多深,共-产-党员的分量有多重,解放军的形象有多崇高。我发自肺腑地感激党、热爱党,发自肺腑地感激军队、热爱军队!

15.有人问我: " 你这一辈子不停地看门诊、做手术,会不会觉得很累,有没有感到很枯燥? " 我的体会是: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做他愿意做、喜爱做的事情,是很愉快的。我从拿起手术刀、走上手术台的那天起,看到一个个肝癌病人被救治,看到一个个肝病治疗禁区被突破,看到一个个康复者露出久违的笑容,常常情不自禁地喜悦,发自内心地高兴。在医生这个岗位上,我感悟了生命的可贵、责任的崇高、人生的意义。看来,我这一辈子是放不下手术刀了。我曾反复表达过个人的心愿: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下,就让我倒在手术室里,那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16.有人说,吴孟超,你拿了那么多第一,拥有那么多头衔,获得那么多荣誉,你这一生值了。是啊,就我的人生来讲,这些东西确实够多了。但是要说 " 值 " ,它究竟值在哪里?我想最重要的是,它凝聚着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的知识价值、人生价值才会有很好的体现。

17.回想我走过的路,我非常庆幸自己当年的四个选择。选择回国,我的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选择从医,我的追求有了奋斗的平台;选择跟党走,我的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选择参军,我的成长有了一所伟大的学校。如果说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我这几条路走对了,就是秘诀。

18.岁月真是不饶人,我快 90 岁了。可我觉得还有太多太多的事情需要抓紧去做。特别是当前,我国的肝癌治疗主要靠手术,基础研究、药物研究还有许多难关,迫切需要突破。只要肝癌这个人类健康的大敌存在一天,我就要和我的同行们与它斗争一天。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是我入党和从医时作出的承诺,我将用一生履行这个承诺!谢谢大家!

19.回想我走过的路,我非常庆幸自己当年的四个选择:选择回国,我的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选择从医,我的追求有了奋斗的平台;选择跟党走,我的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选择参军,我的成长有了一所伟大的学校。如果说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我这几条路走对了,就是秘诀。

20.岁月真是不饶人,我快 90 岁了。可我觉得还有太多太多的事情需要抓紧去做。特别是当前,我国的肝癌治疗主要靠手术,基础研究、药物研究还有许多难关,迫切需要突破。只要肝癌这个人类健康的大敌存在一天,我就要和我的同行们与它斗争一天。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是我入党和从医时作出的承诺,我将用一生履行这个承诺!

匿名回答于2021-02-20 08:04:27


吴孟超院士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他主刀完成了中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还研究出符合中国人体质的肝脏外科手术技术体系,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从医70余年,吴孟超院士先后完成16000多台手术,成功救治20000多名患者。



  南京肝胆外科专家忆吴老:恩师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吴院士还致力于为肝胆外科领域培养人才,目前,中国肝脏外科的中坚力量80%都是吴孟超的学生、学生的学生,以及第3代、第4代学生。现任南京鼓楼医院普外科副主任、胆胰专科主任仇毓东,就是吴孟超院士的学生之一。


  仇毓东说,吴老是看着我成长起来的,就像父亲一样的感情,以前我不太有自信去做一个外科医生,因为这是一个高难度,而且具有风险和挑战的专业。但是,吴老看中了我,并且手把手把我从一个"小白"教成了现在一名合格的肝胆外科医生,可以说吴老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从1994年到2000年,仇毓东一直跟随吴孟超院士学习、工作,攻读外科学和肝胆外科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吴老对待科研的态度极其严谨,经常帮学生们修改论文到深夜,每一个数据、每一处标点都严格核对。同时,吴老还不断鼓励学生们开拓创新。



  仇毓东表示,2017年我接受了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从原来所熟悉的肝脏外科领域转向胰腺外科,当我接受这个挑战的时候,心里是惴惴不安的,那时吴老已经90多岁了,还战斗在手术第一线,我专门去请教他,我说,师父,你说我能不能接受这个挑战?他说。小仇,你要有我当年挑战"癌中之王"肝癌的勇气,去挑战胰腺癌。



  吴孟超院士5岁时和家人前往马来西亚生活,1937年全面抗战时期,他毅然回国参加抗日活动,并报考同济大学医学院,决心"读书救国"。吴老这片赤诚的爱国之心和仁爱的行医态度,深深影响着身边每一个人。



  仇毓东说,他在我离开他的时候给了我三句话,我永远都记得,第一句话叫不失匠心,方得神器;第二句话叫不拒众流,方成江海;第三句话叫不忘初心,方能始终。



  江苏徐州:建立全国第三个吴孟超院士工作站


  2018年4月,吴孟超院士来到江苏徐州,出席"吴孟超院士工作站"授牌仪式,这是吴孟超在全国建立的第三个院士工作站。吴孟超院士工作站落户徐州以来,有力促进了沪、苏两地医疗合作,徐州的医护人员定期到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进修学习,吴老团队的专家也会每周来徐州进行指导。2019年6月,徐州建立了300多平方米的吴孟超院士事迹展示馆,展出有关吴孟超院士的数百幅图片及实物,反映着他为医学领域作出的巨大贡献。

匿名回答于2021-02-20 06:56:10


吴孟超院士说,作为医生要对病人富有同情心,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为病人算账替病人省钱。他教导年轻医生,不仅不能为了挣钱丢了良心,而且作为一名医生还要敢于承担风险。

吴孟超院士提醒年轻一代卫计系统的从业者要有学术诚信,不要幻想走小道,而是要踏实做事,诚信做人。

匿名回答于2021-02-20 07:05:37


吴孟超院士2012年来大医的时候曾寄语大医学子写下:做一个对国家有用之才,为祖国的科学发展做贡献。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医之大者,济世苍生,医者,亦仕亦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这才是青年一代应该追的星!

匿名回答于2021-02-20 07:11:18


吴孟超寄语:“当好医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上世纪60年代,吴孟超在实验中


吴孟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前段时间,他不小心跌了一跤,虽无大碍,但为了保险起见,吴老在长海医院暂住。在病房里,吴孟超也不曾与病人分离。每天,医院里的年轻医生拿着各种各样棘手的病例敲开他的房门。与大家讨论治疗方案,吴老总是乐此不疲。


病人、学生是他一辈子惦念的,从医以来,吴孟超自主创新重大医学成果30多项,创建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基础,主刀完成包括我国第一台中肝叶切除术在内的1.6万台重大肝脏手术,肝癌患者术后最长存活已45年。如今,全国肝胆外科的专家和医生中,八成以上是他的学生。


提及国内肝病治疗水平,吴孟超显得十分自豪。他说:“眼下,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已达世界领先水平。今后还应该做得更好,让老百姓更加健康。”


游子恋故土志士爱祖国


几经颠簸求真理,找到党就找到了母亲。吴孟超说:“有了信仰的支撑才充满奋斗的激情”


1922年夏天,吴孟超出生在福建闽清的小山村。五岁时,他随母亲移居马来西亚,直至初中毕业,吴孟超毅然决然放弃学做生意的机会,回国抗日。彼时,尚且年轻的吴孟超就深深懂得:“国家不强盛,咱们的腰杆就不硬!”


1943年秋天,吴孟超考取德国人创办的同济医学院,成为“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学生。他的梦想十分高远——当一名像裘法祖那样的外科医生。但是在毕业考试时,他平时学得最认真的外科只考了65分,而小儿科的成绩却是95分。按当时惯例,哪科成绩考得好,就会被分配到相应的科室去工作。而且,对身高只有1.62米的吴孟超来说,想做外科医生,确实有点“痴心妄想”。


当吴孟超拿着小儿科的报到通知书去找教导主任,说想去外科时,负责分配的主任说:“你也不看看自己的个子,能做什么外科?再说了,就你的成绩,当外科医生是不是不太合适?”


年轻气盛的吴孟超不服气:“我一定要做外科医生,而且还要做个最好的外科医生!”


那年8月,上海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前身)在社会上公开招聘医生,前去应聘的吴孟超以他的自信和真诚打动了主考官。从此,吴孟超走上了医学报国之路。


从医几十年后,吴孟超回忆起当年第一次穿上白大褂时的情景仍然动情地说:“如果不是在自己的祖国,我也许会很有钱,但不会有我的事业;如果不在人民军队,我可能是个医生,但不会有我的今天;如果不是在党组织,我可能会做个好人,但不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份子。”


当时,摆在年轻医生吴孟超面前的挑战并不小。1956年,外国的一个肝脏外科专家在访问中国时断言——中国的肝脏外科水平要达到世界先进,至少需二三十年时间。


吴孟超不服气,他带领肝脏外科团队,仅用七年时间,从无到有,不断创新,实现了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的重大突破。


1959年,吴孟超团队创立中国人肝脏“五叶四段”的经典解剖学理论,奠定了我国肝脏外科的理论基础;1960年,他主刀成功完成第一例肝癌切除手术,发明“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法”,开创我国肝脏外科手术止血方法先河;1963年,吴孟超成功完成世界首例中肝叶切除术,使我国迈进国际肝胆外科的前列……


多少“不可能”在吴孟超团队手里变为“可能”。


吴孟超常说:“一个医学家应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终身追求。”吴孟超从医以来,不断刷新为患者解除病痛的纪录,使肝脏外科手术死亡率降至0.30%,肝癌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56.1%,小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79.8%。


天使护人民大医佑苍生



上世纪60年代,吴孟超制作肝脏血管铸型标本


既有悬壶济世的仁心厚德,又有游刃肝胆的妙手神功。吴孟超说:“人民军医要把挽救病人生命作为终身追求”


自从选择了肝脏外科作为自己的事业,吴孟超就与肝脏结下不解之缘。


肝脏是人体的“营养库”和“化工厂”,由于肝脏血管极其丰富,解剖极其复杂,一直被视作外科手术的禁区。在我国,肝脏外科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还是一片空白。吴孟超勇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怕风险、敢于挑战,在肝脏手术“禁区”中,用神奇的双手挽救了数以万计病人的生命。


1975年春节刚过,一个挺着大肚子的男子在家人搀扶下,步履艰难地跨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径直来到肝胆外科,点名要找吴孟超。原来,这个名叫陆本海的庄稼汉特地从安徽来到医院,他的腹部在八年前长了个拳头大小的瘤子,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认为是肝癌。两年过去了,陆本海肚子里的瘤子越长越大,肚子看上去就像怀胎十月的孕妇那么大。


吴孟超仔细检查了病人“梆梆响”的大肚子,根据对肝脏的了解,他确认这是一个罕见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检查显示,瘤子直径竟达68厘米!


肝海绵状血管瘤属于肝脏良性肿瘤,但其最危险的是肿瘤破裂会引起腹腔急性大出血,常可导致死亡。手术是解除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的唯一途径,但这样的手术风险实在太大,大家都劝吴孟超三思而行。


“人民军医要把挽救病人生命作为终身追求。”为了治好陆本海的病,医院调集15个科室共40多名医务人员,全力配合吴孟超,确保手术成功。


手术当天,吴孟超整整花费12个小时,才把陆本海从鬼门关前拉了回来。走下手术台,吴孟超就抱着被子和病人一起住进了病房。整整一个星期,他日夜守护侍候着病人……此后的三四十年里,陆本海还经常打电话给吴孟超,反复表达他们全家人的感激之情。


“如果一个医生在风险面前过多考虑自己的名利得失,那无数病人就可能在医生的犹豫和叹息中抱憾离开人世。”吴孟超说,“我看重的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医生要用自己的责任心,帮助一个个病人渡过难关。”


肝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小儿肿瘤,发生肝细胞癌的可能性很大。1983年,吴孟超为一名仅4个月的女婴成功切除重达600克的肝母细胞瘤,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纪录。


1993年,他和学生一起成功进行了世界首例腹腔镜下的肝癌切除手术。一个星期后,小家伙身体的各项指标全部趋于正常,体重还增加了1公斤。10天后,她的父母千恩万谢地带着孩子出院。


受到吴孟超治病救人的影响,这个女孩初中毕业后,考了当地一所卫校,学习护理专业。虽然她没能成为一名医生,但一样可以为病人送去天使般的爱心和温暖。


特需科主任杨甲梅教授动情地对记者说,吴孟超对患者关怀备至,冬天查房时,他总是先把手搓热了才开始给患者检查。做完检查之后,他总会顺手为患者拉好衣服,掖好被角,并把鞋子放在最方便的位置。


吴孟超医术高超,来找他切除一个肝脏肿瘤的手术费、治疗费等,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他总是想方设法减轻患者负担,千方百计为患者“省钱”。每次手术缝合,他都是用手用线。他说:“我们要多用脑和手为患者服务,器械用一次,‘咔嚓’一声1000多块,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


生命有尽头奋斗无止境



90高龄的吴孟超仍亲自上台手术


如斗士永远不知疲倦,似战士保持冲锋姿势。吴孟超说:“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记者在医院查阅手术记录,2010年,吴孟超主刀完成手术196台。只要患者需要,他总冲在第一线。那时已经90多岁高龄的吴孟超只要不出差,每天都亲自上台手术,有时甚至三四台,经常一口气在手术台边站五六个小时。


2018年,96岁的吴孟超被邀请走上中央电视台《朗读者》的舞台。主持人董卿几度哽咽,读出了护士长写给吴孟超的信:“很多人看到您是个传奇,但只有我看到过手术后躺在椅子上的您,胸前的手术衣都湿透了,两只胳膊支在扶手上,掌心朝上的双手在微微颤抖……”


熟悉吴孟超的人都知道,医院好比他的家。


他每天八点钟到办公室,一边处理公务,一边接待慕名求诊的病人。九点左右,吴孟超拿出手术专用眼镜,准备开始他一天中最辛苦也是最快乐的工作——开刀。


一踏进手术室大门,吴孟超立即会兴奋许多。上台、开腹、探查、切除、打结、冲洗、缝合,吴孟超的每一台手术都像电脑程序设计和控制的一样,没有一个多余动作,让身边人无不惊叹他的流畅、轻捷。一连几台手术下来,吴孟超也没有休息的意思。他说,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要有“三功”——站功(能一站几个小时)、饿功(手术时能忍饥挨饿)和憋功(在手术台上绝对不上厕所)。


“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是我最大的幸福。”吴孟超如是说。常有全国各地被“判了死刑”的肝癌患者,会冲着吴孟超的名望来医院,“让吴老开刀是我最大的希望,哪怕让吴老摸一摸,也死而无憾了”!


直到去年,96岁的吴孟超依然坚持每周至少完成三台手术,并且是比较复杂的手术。“我自己身体还可以,而且主要是为了带教年轻人,培养年轻医生。”吴孟超深知,推动医学发展的第一要务,便是人才。


2006年,为表彰其在肝胆外科界做出的突出贡献,吴孟超获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500万元奖金。解放军总后勤部也奖励他100万元。


吴孟超说:“我所有的知识和荣誉都是党和军队给予的,而我回报祖国和人民的还太少太少。600万元对我没什么用,还不如拿出来培养人才。”他把奖金500万元用于培养科技人才,100万元用于奖励有重大贡献的医护人员。在一次中德医学会学术年会上,吴孟超发现王红阳思路敏捷,就推荐她到德国留学。回国后,为她建立最好的实验室。后来,王红阳在肝癌等疾病信号转导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培养出超过自己的接班人,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对我最大的奖赏。”吴孟超说。目前,一批由院士、长江学者等组成的学术人才梯队脱颖而出,他培养的25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已成为我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


今年1月,吴孟超宣布从院士岗位上退休。在院士退休仪式上,他动情地说:“现在看来,回国,学医,参军,入党,这四条路的正确选择才让我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我庆幸自己的选择,也永远感激党和国家,感谢部队这个大家庭对我的教育培养。”


正是患者的敬慕和信赖,让吴孟超依然坚守在肝胆外科一线。他说:“虽然退休了,但只要组织需要,只要病人需要,我随时可以进入战位,投入战斗!我觉得我身体还可以,所以我有信心,也有决心。”

匿名回答于2021-02-20 07:21:46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