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回答于2019-06-03 11:11:23
一、文学作品本身的创作需要
像《水浒传》把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宋江起义夸张到与方腊起义一样的声势,罗贯中褒扬蜀汉、贬低曹操的描述都是出于文学作品本身的需要,文学作品不同于史书志传,更需要突出其文艺性和教化作用。
二、迎合读者的认知需求
刘备,草莽出身的没落贵族,作为中国人的传统道义认知,潜意识里认为刘备重整山河,兴汉室江山是责无旁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无皇帝之名却有君王之实,其子曹丕废汉称帝,更是戳痛了中国人的传统道义认知,所以曹氏父子更像是窃国之贼,罗贯中贬低曹操也是为了迎合读者需求。
其实,我认为曹魏代汉,为西晋一统奠定了根基,像赵匡胤取代后周,都属历史的进步。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民不聊生,一统天下定乾坤者才是真正应该被历史颂扬!曹氏父子,文成武功,风流豪迈,既能征阀天下,又能造就“建安风骨”,天下政治中心在魏,文化中心在魏,经济中心也在魏,曹魏政权,屹立中原,才是当时的中华文明传承的核心载体!
匿名回答于2019-06-04 20:09:14
而南宋呢?失去了中原地区,偏安江南,如果还以曹操为正统,也就是承认得中原者为正统了,那南宋就非正统,而金国为正统。
所以,在争夺正统的问题上,南宋就必须以蜀汉为正统,因为刘备有刘氏血统,蜀汉作为汉朝的延续,才是正统。
于是,南宋开始,刘备的蜀汉就成了正统,罗贯中写小说时,刘备就成了正统。
其次是小说的需要,小说里的男主,大多数是草根出身,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出人头地,成为当世豪杰,
如果写曹操这个富二代,估计你不想看了,他写的《隋唐演义》你听过?就是那个《隋唐两朝志传》,写的一群富二代,即使看了,估计也是喜欢瓦岗寨的人。
匿名回答于2019-06-04 21:52:24
其次,与封建主流思想影响有关。
三国的故事并非罗贯中原创,而拥刘贬曹的倾向早在宋元朝的时候已经萌发,中国儒家文化的千年积淀已经形成这个民族的文化内涵是讲究“忠”、“仁”的,崇尚正统的,这种思想特别是在宋元时期民族矛盾激烈的时代表现得尤为特出。
所以三国演义中,肯定刘备“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理想,颂扬了他宽仁爱民从而深得人心的政治品质,赞美了他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政治风度;而批判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揭露了他狡诈、忌刻和专横,这种拥刘贬曹的思想实际上是寄托着作者对历史上汉族政权的依恋、对明君的期盼和对暴君的憎恶。
贬低曹操是从宋朝开始的。唐太宗还曾自比曹操表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连皇帝老子都这样当时肯定没贬低曹操的事。但到了宋元二朝,尤其是南宋元朝,在中原(三国时魏的主要领土)的是少数民族,汉族代表的朝廷偏安一隅,就好似三国时的蜀国,贬低曹操就这样开始了。 用为小说它总要树一个反面人物的吧,很不幸曹操被罗贯中选中。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足以说明了问题。
正统论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不管当朝的皇位是怎么来的,一旦坐稳了江山,肯定以自己为正统大肆宣扬了。而曹操当初“挟天子以令诸侯”,威逼东汉汉朝皇帝肯定为历代的皇权所不耻。所以在明代以前,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对曹操这种行为都加以贬低,并添加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自私的话及很多表现狡诈的事件,什么梦中杀人、官渡之战杀粮官等。反过来,刘备则以汉室宗胄自据,由他来继承汉业是正当的,所以在官方或民间都认为刘备是正统。
最后,与改编者有关。
罗的原本《三国演义》已经失传,现在的通行本是明末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的改编本,据说是从二百四十回版本改成的。毛家父子和著名的怪物金圣叹同时期,彼此还有不少联系,受金圣叹批《水浒传》的启发和诱惑,毛氏父子开始改编、注释和评论《三国演义》,过程十分艰苦。由于有金圣叹糊里糊涂死于秀才造反的教训,所以毛批三国很有特色,就是在丝毫不触犯清朝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拼了老命去实现自己的正统梦。经过颇具匠心的改造,终于把三国中最弱小的国家蜀汉树立成最强大的国家,把刘备和诸葛亮作为唯一的典型的正面人物来强化。在大家嘴里最喜欢也是最脍炙人口的故事,都是空穴来风没有确凿的根据的,例如:“三顾茅庐”、“群英会”、“借东风”、“空城计”、“千里走单骑”、“长坂坡”、“华容道”,等等,这些后来为民间百说不厌、百演不衰的段子绝大部分是创作的,其流传至今的广度和深度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笔下功力。
匿名回答于2019-06-04 22:20:00
元末明初,人们时代对于正统有心理需求
在元朝蒙古统治时期,统治非常的残暴,汉族备受压迫,随着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华夏政权,但人们内心深度还有着对于外族统治的不满与恐惧。所以,在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就遵循了大众的需求,设计了正统形象。而刘备具有汉朝皇族的血统,满足大宗对于正统的需求,那作为刘备的对手曹操就自然的成为反面人物。
文学作品需要戏剧性
曹操夺了汉朝的政权,并消灭了相对正统的蜀汉,首先具有了反面人物的前提条件。其次,曹操在历史上无论军事、政治还是文学能力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人物,将曹操设计成反面人物无疑更有戏剧性,但如若按照真实的历史来写,曹操如此的英明神武,难道不是天命所归吗,所以需要降低曹操的正面形象,挖掘曹操的负面内容。
综上所述,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为了赢得大众的喜爱,必然会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处于正统的民间需求,曹操被往负面形象写了。
欢迎点评、点赞、关注,每天努力进步一点点,被打扮的历史。
匿名回答于2019-06-05 0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