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 ,王 、公 、侯 ,爵位最常见 。
一字王 ,最高贵 :魏王曹操 、晋王司马炎 。
二字王 ,差一点 :临淄王曹植 。
公爵 :一个字的最尊贵 :魏公、晋公 。两个字差一点 :山阳公刘辩、安乐公刘禅 。
侯爵 ,有封地的 :费城亭侯曹操、汉寿亭侯关羽 、陈仓侯马岱,南郑侯魏延 ,等等。
曹操废二十等爵、武功爵等所谓赐爵。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王爵至男爵皆有国号、封地,县侯以下无封地而有租税。九等爵之外,曹操创立的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作为赐爵保留,仍无封、无食。 魏制:皇子封王,王之庶子封乡公,嗣王(非始封王者)之庶子封乡侯,公之庶子封亭伯;王国大者郡、小者县。
匿名回答于2020-11-24 08:29:59
后期,最高等级的列侯又被细分为:县侯、都乡侯、乡侯、都亭侯、亭侯等级别。享一县食邑为县侯,享一乡食邑为乡侯,享一亭食邑为亭侯。
匿名回答于2022-07-06 02: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