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力的配置上,宋朝军制遵循“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的原则。禁军中最精锐的殿前军驻守在京城,侍卫亲军驻扎在各地。京城的人马最为精强,各方镇知道兵力不敌,不敢造反。这就是“强干弱枝”。如果京城有变,在各地驻扎的禁军联合地方的兵力,也足够对付变乱。这样就“内外相制,无轻重之患”,这就是“内外相维”。
自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北宋皇帝直接掌握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其下军权由三个机构分任。枢密院为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掌军权及军令;三衙,即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为中央最高指挥机关,分别统领禁军和厢军;率臣,为禁军出征或镇戍时临时委任的将帅,统领地分属三衙的禁军,事毕皆撤销。
“兵符出于枢密,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枢密院有调兵之权,却不掌管军队;三衙掌管军队,却无调兵之权;遇有战事,由皇帝任命率臣领兵出征,从而实现了发兵之权”与“握兵之重”的分离。
匿名回答于2021-11-29 18:50:53
北宋称正规军为禁军或禁兵,从各地招募,或从厢军 、乡兵中选拔 ,由中央政权直接掌握, 分隶三衙。除防守京师外,并分番调戍各地,使将不得专其兵。每发一兵,均须枢密院颁发兵符。编制单位有军、指挥、都。士兵出自雇佣,且沿五代朱梁定制,文面刺字,地位低下。
匿名回答于2021-12-03 08:36:04
而且把禁军两司(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分为“三衙”:即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鼎足而立。
北宋禁军就是由这三个衙门统领。
匿名回答于2021-12-05 19:2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