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动。大周天的循环,只有产生热能,李书同大周天没有打通,所以出现别梦寒。
送别诗的级别等同于阿炳的二泉映月。
整个送别诗有水波动气像。碧连天,拂柳,山外山。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诗歌送别靠近道的思想。
李叔同在送别诗里幻境的描写:
恍恍惚惚,送别诗里有知交的像,。
惚兮恍兮,诗句里荡漾酒的混浊。笛音残,诗歌里喝酒的气氛是宁静的。
别梦寒,物是而人非。
李叔同对道之为看得见摸得着物的描写:芳草碧连天,夕阳山外山。挫其锐。
一杯浊酒尽余欢,朋友之间,解其纷,和其光。
知交半零落,朋友,同其尘。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李叔同知交半零落是战乱造成。
兵无所投其刃,虎无所投其爪,以其无死地。今宵别梦寒,李书同送别诗歌的境界处于死地中。
送别诗歌走向颓废的人生主题: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匿名回答于2019-03-25 22:21:59
弘一法师在俗时,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好友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很久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让叶子小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匿名回答于2019-09-20 11:30:19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这首词写得文字清浅,意境幽深,写尽了天涯海角惜别之依依,酒酣尽欢之离绪,李叔同前,无人写得这么清泠,李叔同后,无人写得这样悠长,不缠绵,不拖沓,离别只一声叹息,转身便是再难相见……如此深情,如此决绝,世间唯叔同先生一人矣!
匿名回答于2021-06-06 03:52:48
匿名回答于2019-03-25 19:22:37
作者:民国.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第一次接触到这首诗词,是读小学上音乐课时,老师教唱的歌曲《送别》。一首抒情动人的诗词,配上委婉古风的谱曲,竟然已经流行并传唱了一百多年。放眼全世界,上下几千年,我估计也只有这首意境唯美的中国风歌曲《送别》了。
这首诗词共分为四个小节,作者在诗里词间描写的是送别亲友时的场景与自己的心情,同时抒发了自己因为送别亲友而心生出的、对人生的感怀及领悟。
在这唯美的首诗词里,作者只是用了短短百十个字里,便将一个感人至深的送别景象,完整的呈送于每一个读者眼前。
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柳叶、笛声、夕阳、远山、浊酒,余欢、告别、寒梦、思念、问候…
这些美丽又伤感的字词,作者将它们完美的组合到了一起。让人一边品读着诗词,一边很自然的就联想到了一副凄美感人的别离画面。
生命自古多别离,
空留思念伴人眠。
人生难得是欢聚,
问君此去几时来?
匿名回答于2019-11-16 11:53:09
匿名回答于2019-11-26 01:02:25
匿名回答于2019-03-15 18:28:53
李叔同的一首送别,关上的红尘的大门
李叔同,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一曲《送别》关上了红尘的大门,世上再无李叔同,佛门多增一贤僧。
李叔同,法号弘一,称弘一法师。
李叔同1914创作了送别,可谓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此的风流才子,有谁曾想会成为后世高僧,歌词属婉约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其中画意诗情,更是相得益彰。历经百年时光,依然是送别诗中的不二经典。
长之亭外,古道之边,有一个人站在哪里,徐徐的晚风吹动着垂柳,笛声也凄美哀婉,夕阳落下,放眼望去哪山外之山 ,却尽在眼前,又是多么的遥远。
天之涯,地之角,天地之间,所有剩下的相交知己有剩余几人, 人生啊!难得是欢聚,但是,唯有别离多。不仅感慨,不仅遐想,尘世之间,何为居所。
长亭外还是那个长亭,古道边依旧是那个古道,芳草与天地相连的尽头又是哪里?
你离开了,我也走了,我想问一句何时才会回来,如果回来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徘徊。
天地之间,天涯海角,咫尺天涯,曾经的知己在时代的变迁却没有几人了,
喝一壶浊洒,尽此余欢,今宵别梦寒!
一曲唱吧,李叔同关上了红尘的大门,拂袖而去,尘之之上再无此多情才子,
佛门之內多一与古刹黄卷,晨钟不顾为伴的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坐化圆寂之事写下四字“悲欣交集”!
匿名回答于2019-03-17 03:59:48
朴树说:一生能够写下这样的词,死而无憾。相信了解朴树的朋友,一定知道他对音乐的执著和挑剔,对于艺术的忠实和纯粹。这样一个历经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单纯男人能够说出这句话,对于这首李叔同的《送别》是多么大的认可。
我第一次看到这首词,在高中,是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这首词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似曾相识,就是莫名其妙的觉得熟悉。这种感觉应该是对这首《送别》脍炙人口最好的解释。因为在南方,这首词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就是童谣。小孩子稚气,脆生的唱调是这首词最美的意境。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送别》先声夺人,画面清新自然,寥寥数语,使人顿觉长亭古道历历在目。眼睛看到的是连天碧草,皮肤感触到的是晚风吹拂,耳朵听得到是悠扬笛声,还有夕阳映照下的远山。这样饱满的画面,不是对境界最好的解释吗?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的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几句不是唱歌的孩子能够体会明白的,这是大人独有的悲哀。历经半生,天涯海角,大千世界,有几个真正的朋友,交心的知己。就是这仅有几个朋友,在这个岁数,也因为各种原因不在身边,或者不在世间。人生至此,多么悲凉。
这首词本来就是作者的好友许幻园破产之时,前来道别时写的。许幻园只是在院中站立片刻,门不曾进,茶不曾喝,这让作者的心情更加惆怅。
这首词弥漫着淡淡的人生寂寞哀愁,只不过作者的开篇布局宏大,适景适时,给人优美的意境享受。不同的人在这首词里能够找到不同的定位,这才是经典永流传的根本所在。
匿名回答于2019-09-30 02:44:04
象在太虚幻境的梦中见到的一篇判词。
如此缥缈又如此对应一个真实的现实,如此白纸黑字,如泣如诉,却又如此不知所云。如此一无所知却又如此历历在目,眼前况味,眉头心上。
离别象一种分裂,像一种瓦解,象一种精神的小小崩溃。象一种美好与欢聚的拆开,哦离别,让人生是灰色的,让世界是无奈的,让诗是哭出的,让活着是苦涩的,让真理是不忍卒读的。呜呜,离别。
尤其这离别是自古以来的人都有的悲伤。尤其是远山如黛,夕阳归去,笛声弄人的时候,芳草萋萋,晚风拂柳,它们对比的一场离别,是如此的热烈而清冷。
只有浊酒能浑浊所有的哀怨。
人生在世,为欢几何,为了这,你要准备一生。不要犹豫,不要徘徊,为了这生的欢愉:欢聚,请接受心底的那份冲动。冲开所有的阴郁。
长亭古道,天涯地角,浊酒里欢聚,浊酒里离别。不需要更多的描写,就已经如此悲凉而凄苦了。没错,离别,只需要将人生美好的东西撕开。
.
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匿名回答于2019-08-05 0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