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回答于2019-06-30 03:33:28
春秋之前:
春秋之前,“子”本来是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
春秋早期:
在春秋早期的时候,只有少数诸侯所属的卿的谥号称“子”。
春秋中期:
诸侯的卿普遍在谥号里都称“子”了。
春秋、战国之际:
由于讲学之风盛行和“士”的地位的提升,人们便把“子”作为著名学者的尊称。这就有了后来我们所熟知的孔子、孟子、庄子等。
匿名回答于2019-06-30 06:59:20
一、“子”有先生的文化内涵。为什么是先生,就因为他比你见识多,做事老到,做人有分寸,他是你做人做事的榜样和老师。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孙子等,其中的“子”就有这个意思。
二、“子”有精华的文化内涵。“子”,有内核之意,果子的内核,种子的“子”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孙子等,其中的“子”也有这个意思,他们的言行都是文化精华。
三、“子”有未来希望未来依靠的文化内涵。男子,女子,儿子等,其中的“子”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孙子等,其中的“子”也有这个意思,学习他们的言行,你就有光明的前途。
四、“子”有“第一”“唯一”的文化内涵。十二地支里的“子”时,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孙子等,其中的“子”也有这个意思,他们的学说在历史长河中,作用是独特的、唯一的,不可替代的。
(蒋荣清,2019.9.30)
匿名回答于2019-06-30 02:54:40
"子"是人称代词,是我国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也是对老师的尊称。如子程子,是说程子是我的老师之意。 "子"简单的翻译为白话文就是“先生”的意思。在古代是各家学生对老师的尊称。
2、子曰
春秋之时,百家争鸣,诸子层出不穷,数量众多。为区别儒家经书所出现的“子曰”,诸子之书,无论自著,还是弟子记述,都是“某子曰”。如 “庄子曰”,“韩子曰”,“墨子曰”,“孙子曰”等等。诸子百家,成为中国历史上思想奔腾的年代,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3、夫子
夫子原是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孔门尊称孔子为夫子,后因以特指孔子,后世亦沿称老师为夫子。
匿名回答于2019-06-30 04:23:54
大约从春秋时代起,人名除了正式的姓名外,大士大夫和文人中还盛行表字。例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到了东晋,自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自称号为“五柳先生”开始,文人学士便纷纷相继模仿,除名、字外,又有了号的自称。
有些文人沿用古代“公、侯、伯、子、男”爵位的等级给自己表字时,既不愿以末得的“男”做为自己的表字,也不用头等的“公”为自己表字,往往采用偏下的第四等“子”来表字。有趣的是,同是表字“子安”的可查到有三人:西晋的成公绥、唐代的王勃、清代的魏秀仁;北周的王褒与西汉的王褒不但同姓同名,而且表字都是“子渊”。
匿名回答于2019-06-30 02: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