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的种类繁多,随着历史的发展,祠堂衍生了很多的门类和功能。从形制和规模上看,它们千差万别、形形色色,却又都叫祠堂。所以,祠堂划分是很复杂的,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但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属性分为三类:庙祠、专祠、宗祠
1.庙祠
庙的出现比寺要早,它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最早把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叫做'宗庙'。宗庙的设置与宗法制度密不可分;
古人把祀神之处也叫'庙',如'城隍庙';王宫的前殿也称作'庙',如'庙堂'、'廊庙'就是指朝廷。对胸怀大志有栋梁之材的人则称'廊庙器',意思就是在夸此人能够肩负起朝廷重任。
根据等级的不同,设置宗庙的规模也不一样,据西周祭祀制度的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帝王之祖庙称'太庙',凡有官爵者其祭祖处称'家庙',也称'宗祠'。
不论太庙还是家庙,在概念上又都可以称作'祠',是纪念先祖和前代贤哲的地方,如山西太原的'晋祠'、成都的'武侯祠'、杭州的'武穆祠'以及苏州的'五百贤祠'等。
2. 专祠
是指为了纪念其功德,而为特定的人或神建立的祠宇。有大功德于民者,得敕封神号专立祠庙;以身殉职或亲民之官,在立功之地或原任职之地建立专祠。
这些纪念某人功德性质的专祠,由于民间对它们的祭祀崇拜之情,其保存时间和流传之广都远远超过了家族性质的祠堂。如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就在四川成都、河南南阳、北京等地都有,并至今得以保存。
3. 宗祠
【1】总祠
数县之内范围较大合族共祀的宗祠,为宗祠中较大的宗族组织,它虽然仍是血缘维系的宗族组织形式,但祭祀的范围已经超出了同姓同宗的血缘关系,包括了较大地缘范围内的同姓同族不同支派、血缘相对较远的族系,甚至包括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异姓家族。
【2】宗祠
此类宗祠即俗称的祠堂,它是从支宗或若干家庙(家堂)聚合升格而成。无锡惠山古镇祠堂群较多,它是以一个同姓、同宗各支的宗族共建合祀先祖的祠堂。
【3】家祠
合户之祠,又称家庙,是祠堂类型中最小的一种规格,祭祀的范围限于高祖以内五世之祖,也是早期的民间祠堂形制。
【4】支祠
宗祠下属的分祠或各支的支祠,又称小宗祠,由一个同姓家族支派所组成的血缘组合,地域范围较小,血缘关系更亲近,长幼字辈十分明确。
(二)祠堂古建筑按其性质分为八类
墓祠、寺院祠、书院祠、园林祠、会馆祠、忠孝节义祠、名宦乡贤祠、祭祀祠等,其中,忠孝节义祠又可分为忠烈祠、孝子祠、节妇祠、义士祠、祖师祠等许许多多纪念性质的祠堂建筑。不同的祠堂有着不同的意义,为人们寄托和表达着不同的情感。
(三)祠堂按照其建筑目的分为公祠和私祠:
1.公祠
纪念出身于当地的官宦,并有一定建树的人物,称为某公祠或节孝祠等。
公祠有两种修建方式:一种是民众集资修建的,如诸葛亮这样的名人,往往很多地方都为他建立祠堂,湖北的襄樊、河南的南阳、陕西的汉中等地方都建有诸葛亮的祠堂;还
有一种是皇帝颁诏修建的,如山西省代县县城东20 公里处有个'杨家祠堂',就是为了纪念宋代爱国将领杨业父子的,是元代时他的第十七代孙奉旨修建的。
.2.私祠
是同一姓氏的族人为祭祀其祖先而自行出资建立的、本家族私人性质的祠堂。一般称为某氏宗祠,在南方几乎所有的姓氏都有祠堂,如张氏宗祠、王氏宗祠、李氏宗祠等
匿名回答于2020-12-05 07:56:05
即由单座建筑(享堂)构成的祠堂,如刘猛将祠、王绂、陆羽祠,这类祠堂数量较小,是一种简式祠堂。
(2).两进祠堂
即由祠门、享堂构成的祠堂,两侧或由两厢或廊道连接,近似民居院落,侧翼有时设置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如陶中丞祠、周敦颐祠,这是惠山镇祠堂的主要模式之一。
(3).三进祠堂
即由祠门、享堂、寝堂(或后楼)或祠门、二门(也可称仪门,其后部有时有享堂设有戏台)、享堂构成的祠堂,侧翼亦可能有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前者如顾可久祠、薛中丞祠、周文恪公祠,后者如张中丞祠、原陆宣公祠,这也是惠镇祠堂的主要模式之一。
匿名回答于2022-07-16 03: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