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为什么地坛祭地夏至?

老北京夏至有民间祭祖的习俗

  在古代,夏至不仅是重要的节气,还是传统节日,古时称“夏节”、“夏至节”,隆重程度甚至超过端午节。在夏至这天,皇帝要幸临地坛祭祀地神,官员要放假,民间也有祭祖的习俗。

  明清皇帝夏至日地坛祭祀

  从周代时起,在夏至日就有了祭神仪式,《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祇,皆用乐舞”,“地祇”即地神。

  汉武帝开始立庙祭祀,在汾河与黄河交汇处,古称汾阴的地方建后土祠。西汉末年按阴阳方位在长安城北郊建祭地之坛。此后虽历代礼制不同,有时天地分祀,有时天地合祀,但均在都城建有祭地之坛。金代建中都城时在北京通玄门外(今复兴门外会成门东北)建北郊方丘。

  到了明清时代,祭地仍然被视作“国之大典”,明嘉靖九年(1530年),按照“南乾北坤”的说法,在京城北郊安定门外建立地坛,地坛成为明清两朝祭祀“皇地祇神”之场所,明清两代帝王每逢夏至这一天,到此进行皇家祭祀活动。

  “万乘亲郊幸北宫,千官斋祓两都同。灵光正想泥封上,清梦遥依辇路通。烟散玉炉知昼永,星分银烛坐宵中。闻君已就汾阴赋,犹向周南叹不逢。”明代诗人、散文家王慎中的这首诗描绘了夏至日皇帝率百官到地坛祭祀地祇的情景。

  皇帝祭地程序繁琐复杂,夏至前两个月,内务府就开始维修斋宫。夏至前二十五天,太常寺开始筹备祭祀有关事宜。夏至前三日,皇帝到太庙告请太祖配神,除急事外,不办公事。夏至当日,太常寺卿率领人员打扫坛台上下内外,并在皇帝活动处铺设棕褥垫,设置各神座及皇帝拜位之黄幄,陈设祭祀用品。日出前七刻,太常寺卿赴乾清门报时,请皇帝到地坛行祭礼。祭祀共分九个仪程,每进行一项仪程,皇帝都要分别向正位、各配位、各从位行三跪九叩礼,从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两小时之久。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直隶地区久旱无雨,夏至之日,皇帝在地坛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第二天京城一带连续两日大雨磅礴,普降甘露。嘉庆皇帝为表感激,派二阿哥绵宁(即后来的道光皇帝)恭诣皇祇室,向列神位依次拈香,行祀谢礼。

  民间祭祖盼消灾年丰

匿名回答于2021-02-08 17:13:03


夏至开始夜间渐长,白昼渐短,象征阴期开始,因为地代表阴,所以皇帝于阴期开始之日——“夏至”祭地,祈求安度阴期。冬至开始白昼渐长,夜间渐短,象征阳期开始。因为天代表阳,所以皇帝“冬至”祭天,祈求安度阳期。 无论是冬至祭天,还是夏至祭地,在当时都反映了统治者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

匿名回答于2021-02-08 17:13:14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