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元朝以前大臣都不用向皇帝下跪吗?

在中国古代的规矩是比较繁琐的,跪拜礼源远流长。下跪是分不同的人还有场合的,古人在进行会客、讲学、喝茶、宴会等社交活动时,习惯跪在席子或者榻上,那时叫“坐”,有个成语叫“席地而坐”就是这个意思。

跪坐时,对身份地位贵重的人表达尊敬时,就弯腰低头,手自然扶地,这在当时不算什么低三下四,只是一种传统礼仪——日本今天的跪礼就是沿袭自中国古代。

大臣见皇帝上奏时,古代的变化大体如下:先是君臣互相跪坐,君居中;椅凳(胡床)发明后,皇帝坐凳子上,大臣跪坐地上;到了宋朝,皇帝坐在更高的龙椅上,大臣变成站立上奏;真正跪着上奏的,起始于元朝。

其实中国的跪礼一直都是双膝跪地,只有在军营里才会有单膝跪的,单膝跪拜乃是军礼的一种,因有甲胄在身,可免去礼仪,亦是昭示皇帝的仁厚。但是,一般朝觐武将也是不穿盔甲的,也是要双膝跪地,中国号称“礼仪之邦”。但到了清代,大汉礼被悔,满族礼仪对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国家军政,小到衣食住行、举手投足,无不做出详尽的规定。

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服务是中国封建礼仪的最大特点,因而礼仪中处处体现着尊卑差别。而足以显示这种尊卑的,恐怕要属跪拜之礼了。封建社会,臣子见皇帝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百姓见官员须先行跪拜;下级官员晋见级别相差较大的上级时要行跪拜礼;子孙晚辈拜见长辈要跪地磕头请安;祭祀祖先当然也要磕头。

匿名回答于2019-07-17 21:36:25


邵氏闻见后录》宋·邵博

自唐以来,大臣见君,则列坐殿上,然后议所进呈事,盖“坐而论道”之义。艺祖即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史称一朝的开国帝王为艺祖,这里所说的艺祖,是指宋太祖赵匡胤。

自唐代以来,大臣见君,都是排坐在殿堂上的。君臣一起商议各方呈报上来需要解决的事,颇有“坐而论道”的古风。赵匡胤即位的那天,宰相范质等还是坐着的。赵说:“我眼睛昏花,你们可各自拿了文书就近给我看。”范质等纷纷站了起来进呈文书,完了回去想落座,发现宋太祖已暗中命令侍者撤去了他们的座位。自此,君臣共坐商议国事,就成了以往的事了。

唐以前是臣与君共坐,到了宋朝,皇帝仍坐,大臣则由坐改为站立。元朝进一步发展为臣下跪着向坐着的皇帝察复,明清沿袭而不改。

匿名回答于2019-07-18 17:10:14


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任命马戛尔尼为正使,乔治·斯当东为副使,以贺乾隆帝80大寿为名出使清国,这是欧洲政府首次向清朝派出正式使节。第二年8月5日,英国使团乘坐的一艘60门炮舰“狮子”号和两艘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的随行船只抵达天津白河口,之后换小船入大沽,受到直隶总督的热情欢迎,送上大量礼物食品。

不过,在沿白河前往北京的路途中,一路所见所闻却让英国人感到无比震惊:

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以及清廷政治上的专制、黑暗和野蛮。

尤其是清朝政府对使团规定的跪拜礼更是让英国人深感屈辱:

所谓三跪九叩即,双膝跪地下三次,磕九个头。据《周礼》记载,古代跪拜礼有九种: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亲眼所见的事实,让这群英国人对中国文明的敬意和好感荡然无存。英国使团副使斯当东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认为,

满清统治下的中国是“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中国不是富裕的国度,而是一片贫困的土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最大的矛盾争执点在于是否要行叩首礼。

8月9日,使团离大沽赴北京,途中在通州停留,与中国礼部官员发生礼仪争执。

在当时的欧洲,见到自己的国王是单膝下跪。如果见到外国国王,一般是鞠躬行礼。

然而在清朝的眼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有的使臣都必须向清朝皇帝行礼。

这就是一个落后的所谓天朝与一个西方国家的冲突。

9月13日,使团抵达热河,向中国政府代表和珅递交了国书,并同其就礼仪问题再度发生争执。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英国作为独立国家,其使节行单膝下跪礼,不必叩头。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本来也没有大臣向皇帝叩拜的规矩,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唐之事近于古,宋之事近于今”,康有为对中国君臣礼仪的演变总结道:“汉制,皇帝为丞相起,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宋乃立,惟元乃跪,后世从之。”

大臣不能和皇帝平起平坐即起源于宋,宋代邵博在其著作《邵氏闻见后录》中记载可以作为佐证:

自唐以来,大臣见君,则列坐殿上,然后议所进呈事,盖“坐而论道”之义。艺祖即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史称一朝的开国帝王为艺祖,这里所说的艺祖,是指宋太祖赵匡胤。

意思就是,自唐代以来,大臣见君,都是排坐在殿堂上的。君臣一起商议各方呈报上来需要解决的事,颇有“坐而论道”的古风。赵匡胤即位的那天,宰相范质等还是坐着的。赵说:“我眼睛昏花,你们可各自拿了文书就近给我看。”范质等纷纷站了起来进呈文书,完了回去想落座,发现宋太祖已暗中命令侍者撤去了他们的座位。自此,君臣共坐商议国事,就成了以往的事了。

可见,唐以前是臣与君共坐,到了宋朝,皇帝仍坐,大臣则由坐改为站立。

至于野蛮落后的元朝,更是把大臣视为可以随意生杀予夺的家奴,大臣只能下跪着向坐着的皇帝察复,明清沿袭而不改。

上行下效,无数中国人从出生那天开始,最为熟悉的礼节就变成了跪拜,跪天跪地跪皇帝跪老爷……

对于马戛尔尼坚决不肯磕头,80岁的乾隆皇帝大为光火。

他在上谕中怒气冲冲地写道:“似此妄自骄矜,朕意深为不惬,已令减其供给,所有格外赏赐,此间不复颁给……”

最终,乾隆皇帝拒绝了英国人的通商请求,已经被叩开的国门再次被关上,满清王朝就此永远失去了与世界先进文明接轨的机会。

乾隆之后是嘉庆、道光,满清王朝继续锁国闭关,依旧做着千年不变的天朝上国美梦,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才被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碎。

在英国策划鸦片战争的过程中,马戛尔尼使团中年龄最小团员,13岁的小斯当东,已经是英国下议院议员、爵士。正是他在下议院竭力鼓舌,力主进行鸦片战争。

不过,当中国一步一步陷入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之际,满清的皇帝们,所害怕的,仍然是洋鬼子不肯叩头这个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天津条约》时,咸丰帝最为头痛的是公使驻京问题。

他认为这是对自己尊严的侮辱。

作为一个天朝上国的皇帝,外国人前来觐见,却不行跪拜之礼,这样一来会不会在全国人民面前失去威信。

在人民起义烽火云涌的当口,咸丰帝很希望树立起自己的威严。他一直认为,按照天朝惯例,只有朝贡国使臣才能入京,并且一切礼仪都是按照中华礼制。现在列强却公然要违犯这种礼制,那他只能拒绝签约,选择开战。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圆明园被焚毁,咸丰跑到承德避暑山庄,最终死在那里。

他终于再也不用纠结外国人不肯磕头这件事。

大清,却彻底滑入了半殖民半封建地的深渊。

匿名回答于2019-07-24 21:51:36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