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回答于2019-06-18 06:57:59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秦汉时代的主要粮食作物还是粟、麦、稻、菽、黍、麻等,但是三国初期正逢黄巾之乱,广大人民饥寒交迫,“民人相食,周里萧条”就是当时的社会真实写照。
一方面大量流民食不果腹,一方面大片荒地无人开垦。于是曹操率先推行了屯田制,利用军屯、民屯来保留人民(有了稳定的人民,城市和工商业才能发展,税收才能稳定)并且通过屯田供给军队粮草开支。而当时最主要的粮食就是稻米!参见《三国志·魏志·夏侯惇传》中的记录如下:太祖自徐州还。
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复领陈留、济阴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候。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翻译:曹操消灭吕布后,得胜而归。在这次战役中夏侯惇英勇作战,被流矢射伤左眼。
回许昌后曹操让他继续兼任陈留、济阴二州太守,不久又加以建武将军称号,封以高安乡侯。当时天气大旱,蝗虫成灾,农田的庄稼不是旱死,就是被蝗虫吃掉。夏侯惇就筑坝截断太寿河水,建成一个很大的畜水塘,以使百姓有水灌田。
建坝时,他不顾箭伤亲自背土运土,身先士卒。水塘修成后,又率领全军同百姓一起种植水稻。百姓从中得到很大的好处。
种植稻米的好处就是方便运输并且保存,如果是谷子等面食对于储存和运输极不方便的!粮食运输问题,秦朝时已经启用除陆路马匹车辆运输外也有大型船运出现,史记中记载秦朝灭中国南方的越国时也曾启用50万石的大型船队运输。
粮食保存问题,秦汉时期当时地窖已经出现,储存粮食也已经使用谷仓等建筑设施。另外当时人们食用面食很少的另一个作证是,作为现今人们很平常的主要面食包子(当时称为馒头),也是三国中后期才由蜀国丞相诸葛亮发明。
诸葛武侯收复南疆后因河不能渡,人言有征南的蜀汉兵将亡灵思乡作祟,于是诸葛武侯设坛祭拜,以白面为皮,肉类为陷,仿效人马首级型食物投入河中安抚亡灵,称为馒头,其实就是如今的包子,现在日本还保留了"馒头"的本意!由此也可证明面食的种类和人民食用量比稻米较少的!。
匿名回答于2022-01-02 08: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