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照明条件和光照作用?

1.光对植物的影响


光是太阳的辐射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投射到地球的辐射线。其能量的99%集中在波长为150~4000μm(微米)或纳米的范围内。人眼能看到的波长为380~770μm(微米)的范围内的光,即称为可见光的范围。对植物起着重要作用的部分主要是可见光部分。


不同波长的光照因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种子萌发、叶绿素合成及形态形成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太阳辐射光谱不能全被植物吸收。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的辐射能称为生理辐射,主要指红橙光(波长760~595μm(微米))蓝紫光(波长435~370μm(微米))。


红橙光被叶绿素吸收最多,光合作用活性最大,蓝紫光的同化效率仅为红橙光的14%。红橙光有利于叶绿素的形成及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加速长日照植物的生长发育,延迟短日照植物的发育,促进种子萌发;蓝紫光有利于蛋白质合成,加速短日照植物的发育,延迟长日照植物的发育。紫外线有利于维生素C的合成。


在诱导形态建成、向光性及色素形成等方面,不同波长的光,其作用也不同。如蓝紫光抑制植物的伸长,使植物形成矮小的形态;而红光有利于植物的伸长,如用红光偏多的白炽灯照射植物,可引起植物生长过盛的现象。青蓝紫光还能引起植物的向光敏感性,并促进花青素等植物色素的形成。紫外线能抑制植物体内某些生长素的形成,以至于植物的白天生长速度常不及夜间。


生长期内生长素受侧方光线的影响,在迎光一面生长素少于背光面,造成背光面生长速度快于迎光面,产生所谓植物向光运动。紫外线也能抑制植物茎的伸长,引起向光敏感性和促进花青素的形成。


在紫外线辐射下,许多微生物死亡,能大大减少植物病虫害的传播。高山植物一般都是具有茎干粗矮、叶面缩小、毛茸发达、叶绿素增加、茎叶富含花青素、花色鲜艳等特征。这除了和高山低温风大有关外,主要是因为在高山上,蓝、紫、青等短波光线较强的缘故。


2.植物对光照的需要量


植物长期生长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在其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上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进而就形成了与光照条件相适应的不同生态类型,植物的光合作用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是与光强有密切关系的,当光强减弱到一定程度时,树木由光合作用所合成的物质量恰好与其呼吸作用所消耗的量相等,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亦提高,因而产生有机物质的积累,但是当光强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光合作用就达到最大值而不再增加,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植物对光强度的要求有很大差别,有些植物只能在强光下生长,而有些植物在弱光下可生长发育良好。不同植物对光照强度有一定的适应范围,特别是对弱光的适应能力有显著的差异。


耐阴性强的树种其光补偿点较低,有的仅为100~300lux(勒克司),而不耐阴的阳性树则为1000lux。耐阴性强的树种其光饱和点较低,有的为5000~10000lux,而一些阳性树的光饱和点可达到50000μm以上。


因此从测定树种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上可以判断其对光照的需求程度。但是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是随环境条件的其他因子以及植物本身的生长发育状况和不同的部位而改变的。


此外,由于温度、湿度的变化又可影响到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强度,从而亦影响到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的数值。

匿名回答于2021-02-20 04:29:27


大棚内的光照条件指的是: (1) 光照强度:就是可见光的强度,因为它与植物光合作用有直接关系,对于大棚来说,透过可见光的多少十分重要。 (2) 光照时数:一天内光照时数长短,一方面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有关,另一方面又和作物的“光周期”有关。 (3) 光照分布:光照分布均匀,作物生长发育一致,才能获得高产。 因此,在设计和建造温室大棚时,应使内部光照尽量均匀一致。 (4) 光的质量:温室和大棚内进人的光在质量上要全面,不仅要有足够的可见光,还应有必要的紫外光,这样才能保证作物生长健壮。

匿名回答于2021-02-20 04:45:59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