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道德的社会性主要是指道德与人类社会共始终,道德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于各种社会关系和人们的一切思想行为之中。
第二,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认为买卖奴隶甚至处死奴隶都是道德的,而奴隶阶级则把反对奴隶主虐待、争取做人的地位看成是道德的。封建社会官僚地主则把维护封建制度的“三纲五常”作为他们道德体系的核心。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把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看作是道德的。
第三,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共同性。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观念也存在着连续性、继承性和共同性。
道德的继承性是指道德自身发展的客观延续性,它所表明的是道德上前后相承的历史关系。道德不仅具有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内容,而且也包含着过去时代存在的一般内容。如“孝敬父母”这个道德规范,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是一种美德。当然,对道德的继承,不是对历史道德原封不动的保留,而是“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道德的共同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道德之间,除了对立和差别之外,还存在一些不同阶级都承认的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首先,同一个时代对社会各个阶层有相同的要求。因为,在同一个社会中,各个阶级都处于同一个社会统一体中,生活在同一个经济发展阶段,有着共同的历史背景,为解决必需的衣食住行问题,全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某些共同的生活准则,这就决定了各个阶级的道德有某些共同之处。其次,同一历史背景下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道德有共通性。由于文化的传承性,人们接受共同的文化熏陶,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已经形成并渗透到骨子里的带有本国传统文化色彩的道德观念,如中华五千年文化积淀下来
匿名回答于2021-09-22 22:25:03
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却不能分辨对错。欲望能够服从理性,也能够反对理性。服从理性的欲望导致良好的选择,反对理性的欲望导致较差的选择,而道德正在于这种良好的选择,所以说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欲望和理性的统一。
匿名回答于2021-09-22 22:3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