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静电的大小如何计算?它主要是取决于哪些因素?

静电放电能否产生火花取决于放电能 量的大小,不是取决于静电聚积到多少千伏。而放电能量的大小又取决于导体间的电位差及导体音质等效电容,导体间的放电能量计算公式如下:


W= CV2


式中:W—放电能量,J;


C—导体间的等效电容,F;


V—导体间的电位差,V。


从上式可以明确看出,静电放电产生火花不能仅以电位而论,在等效电容不确定的情况下,也无法确定静电聚积到多少千伏就会产生火花。


对于能产生火花的最小放电能量值,目前也没有明确的数据。但是,下列数据对实际工作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1.在感应电晕单次脉冲放电能量小于20μJ的情况下,有时就可产生声光,引燃能力甚小;


2.能产生中等引燃能力的放电能量一般不超过4mJ;


3.在相距较近的带电金属导体间的火花放电,由于释放能量比较集中,引燃能力很强;


4.当导体电极间的电位差低于1.5kV时,将不会因静电放电使最小点燃能量大于或等于0.25mJ的烷烃类石油蒸气引燃;


5.在接地针尖等局部空间发生的感应电晕不会引燃最小点燃能量大于0.2mJ的可燃气;


6.轻质油品装油时,油面电位应低于12kV。


怎样有效预防?(2)


《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12158-90)、《化工企业静电安全检查规程》(HG/T23003-92)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已做了较为规范完善的规定,这些标准在我们今年编辑出版的《化工安全实用工作手册》中都已收录。考虑到您可能尚未购买,现将化工企业如何预防静电产生的危害简要回答如下:


1.所有金属装置、设备、管道、贮罐等都必须按标准进行接地。不允许有与地相绝缘的金属设备或金属零部件。亚导体或非导体应作间接接地,或采用静电屏蔽方法,屏蔽体必须可靠接地。


(1)各生产装置系统《或装置单元》的总泄漏电阻都应在1×106Ω以下,各专设的静电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0Ω;


(2)金属设备与设备之间、管道与管道之间,如用金属法兰连接时,可不另接跨接线,但必须有2个以上的螺栓连接;其总泄漏电阻都必须在1×106Ω以下;


(3)平时不能接地的汽车槽车和槽船在装卸易燃液体时,必须在预设地点按操作规程的要求接地,特别是所用材料必须采用在撞击时不会发生火花的材料;


(4)直径大于2.5m或容积大于50m3的大型金属装置应有2处以上的接地,较长的输送管道应每隔80-100m设1个接地点。


2.按操作规程控制在反应器内的易燃液体的搅拌速度。


3.装、卸和输送易燃液体时,防止静电产生。


(1)灌装时,液体应从槽车等大型容器底部进入,或将注入管伸入容器底部;


(2)控制液体的流速:


A:灌装铁路罐车时,液体在鹤管内的容许流速按下式计算:


VD≤0.8


式中:V—烃类液体流速,m/s;


D—鹤管内径,m。


大鹤管装车出口流速可以超过上述公式的计算值,但是不得大于5m/s。


B:灌装汽车罐车时,液体在鹤管内的容许流速按下式计算:


VD≤0.5


式中:V—烃类液体流速,m/s;


D—鹤管内径,m。


(3)在输送和灌装过程中,应防止液体飞散喷溅,从底部或上部入罐的注油管末端应设计成不易使液体飞散的倒T形等形状或另加导流板;或在上部灌装时,使液体沿侧壁缓慢下流;


(4)对罐车等大型容器灌装烃类液体时,宜从底部进油。若不得已采用顶部进油时,则其注油管宜伸入罐内离罐底不大于200mm。在注油管未侵入液面前,其流速应限制在1m/s以内。


(5)烃类液体中应避免混入其他不相容的第二相杂质如水等,并应尽量减少和排除槽车底和管道中的积水。当管道内明显存在第二物相时,其流速应限制在1m/s以内;


(6)在贮存罐、罐车等大型容器内,可燃性液体的表面不允许存在不接地的导电性漂浮物;


(7)当不能以控制流速等方法来减少静电积聚时,可以在管道的末端装设液体静电消除器;


(8)在使用小型便携式容器灌装易燃绝缘性液体时,宜用金属或导静电容器,避免采用静电非导电体容器。对金属容器及金属漏斗应跨接并接地。


(9)在设备内进行灌装、搅拌或循环过程中,禁止检尺、取样、测温等现场操作;


(10)当灌装、搅拌或循环停止后,应按操作规程静置一段时间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工序。


4.不宜采用非金属管输送易燃液体。如必须使用,宜采用可导电的管子或内设金属丝、网的管子,并将金属丝、网的一端可靠接地、或采用静电屏蔽。

匿名回答于2020-02-27 05:01:52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