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鞅变法
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全权负责国家体制的改革。商鞅变法主要包括奖励军功:打破了贵族世世代代占有优势政治地位的局面,用军功来决定社会地位。军功的大小决定了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而社会地位又直接和田宅、臣妾、衣服这些物质利益挂钩。严刑酷法:把老百姓按户组,五家为保,十户相连,只要有一个人作奸犯科,所有人都逃脱不了干系,就是所谓的“保甲制”和“连坐法”,虽抑制许多犯罪行为,但大家互相监视,彼此揭发,人和人的关系迅速恶化。还有重农抑商等解放生产力的变革,使秦国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王莽改制
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王莽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废止奴隶制度,建立五均赊贷、六筦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但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引起天下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导致新朝的灭亡。
三.隋朝科举制
隋文帝开创的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实行了长达一千三百多年,不仅对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有着积极的意义。虽然到了明清两代,八股文的出现,禁锢了人的思维,但是这并不是考试制度的错,而是考试内容的僵化,也就是说这个科举制度的设置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还是合理的,出问题的是考试内容。试想,如果没有科举制,官僚和帝王一样,都是世袭,当官的永远都是当官的,子子孙孙坐享其成,享受荣华富贵,成为国家的蠹虫,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而平民子弟永无出头之日。
四.庆历新政
北宋仁宗庆历(1041年—1048年)年间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富弼、韩琦、杜衍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但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次年(1045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这次改革虽然失败,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
五.王安石变法
北宋神宗时期,国家内忧外患。神宗决心改革以求改变,由此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王安石在政治、经济、军事、人才选拔等领域作了一些列革新,一是机构改革;二是税赋改革;三是兴修水利;四是军队改革;五是科举改革。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缓解。但改革最终失败,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六.张居正变法
明朝中叶,兼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突出的表现是皇族、王公、勋戚、宦官利用政治特权大量占夺土地。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施行了一些列改革以增强国力,缓解矛盾,从而维护明朝统治地位。张居正最为人熟悉的改革是“一条鞭法”这对经济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张居正大胆起用戚继光,在军事上捍卫了统治地位。从维持明王朝的长远统治出发,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当权人物认为,必须改革政治,寻求一条自救的道路。在这样的形势下,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但是改革不免触动了相当数量的官僚、缙绅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很自然地遭遇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对抗。再者,历史积弊太深、太顽,已是积重难返。
纵观历史上这些有名的改革,每一次改革都是对国家的重新调整,勤劳聪慧的中国人一次又一次在历史长河中创新发展自己,使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匿名回答于2020-12-12 19: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