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Z理论现实意义?

威廉·大内提出的Z理论,实际上属于组织理论的范畴。尽管大内在撰写该书时使用了大量有关文化的论述,但它绝不是一本单纯的文化论著。从研究路线来说,与其说它是本尼迪克特方式(这是文化人类学的典型方式),不如说他是马克斯·韦伯方式(这是社会学的典型方式)。

指出这一点,对于评价大内的学术贡献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从组织理论角度看,韦伯方式是“正宗”的组织理论路径,而本尼迪克特方式是“正宗”的文化理论路径。

大内对日本式管理进行了引人入胜的总结和归纳,并由此提出了Z理论。在他的笔下,美国式管理与日本式管理截然不同。然而,这种模式化的归纳方法,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失误。

大内自己也承认,任何模式化的做法,都有可能过于简单化。进行模型分析,建模难度是十分大的。原因在于,如果不对现实简化,模型的变量将会十分复杂,甚至复杂到无法衡量;而如果简化过多,就会偏离现实,甚至沦落为同现实不符的纸上作业。从经验和常识的角度看,大内对日本企业特点的概括是比较准确的。但是,他对美国企业的概括是否准确就值得推敲。因为他在书中,对美国企业的描述远远没有对日本企业的描述细致,但他却断言“在所有重要方面,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都是截然相反的”(P42)。

发生了某些变化,或者西方的社会环境处于过渡期”(P50)。这一解释的逻辑不自洽处在于:为什么是西方环境处于过渡期而不是日本环境处于过渡期?如果是过渡期,那是一种由何处向何处的过渡?从前工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过渡,到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的过渡,这两种过渡有何不同?对此,大内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推理。

ZX&Y理论联系起来,大内自己也承认,他的研究与麦格雷戈相关。但如果认真读他们两人的著作,就不难发现,大内和麦格雷戈,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麦格雷戈的Y理论(在一定意义上,还可以包括阿吉里斯的个性与组织关系理论),是建立在西方式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基础上的。麦格雷戈对自治

的强调,阿吉里斯对个性发展的设想,在美国顺理成章地发展为德鲁克对工业社区自治模式的论证。而大内的Z理论,恰恰强调西方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不可取。他说:“在某种意义上,日本人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业制度的挑战,虽然美国人仍旧忙忙碌碌地保护我们在形式上有点极端的工业制度,但是日本人遏制住了个人主义的泛滥,他们强调的是合作。”(P49)

大内强调,日本的J型组织是建立在同质化的人群、稳定的社会关系和集体主义等条件之上的,而美国的A型组织是建立在异质化的人群、流动的社会关系和个人主义等条件上的。所以,同样是寻求组织融合之道,麦格雷戈张扬个性,大内推崇氏族(clan,指高度融合的集体)。而这种氏族会不会泯灭个性,会不会引起人性异化,大内缺乏必要的论证。

匿名回答于2021-07-11 04:49:10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