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种作用的总结果可以得出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遵守下列次序: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5f<6d<7p……(由低到高)当然,在实际排列中,有时候因为电子的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的原因,能级轨道的能量高低也不是绝对像上边一样的,比如说Ⅷ族元素Pt,5(d9)6(s1),6s轨道还没有排完,下一个电子就进驻5d轨道了……这些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一般情况下,4s<3d,这是用薛定谔方程算出的结果,被称作是能级交错。但由于H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填在1S中,所以3d与4s能量一样)
匿名回答于2021-05-20 01:51:28
匿名回答于2020-11-26 19:51:25
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是元素周期表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所在。对于同族元素而言,从上至下,随着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越来越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来越小,最外层电子越来越容易失去,即金属性越来越强;对于同周期元素而言,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使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越来越差,非金属性越来越强。
匿名回答于2021-05-18 08: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