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也叫踏青。
端午节,不待在家里,游去百病的节日,农村也叫去病节。
匿名回答于2019-05-12 02:11:33
匿名回答于2019-05-12 02:15:16
匿名回答于2019-05-12 02:27:30
我是山东的,说一下我们家乡的传统文化,吕剧,鲁青瓷,周村烧饼,鲁菜之博山菜
匿名回答于2019-05-12 02:30:29
匿名回答于2019-05-12 02:41:08
匿名回答于2019-05-12 02:44:57
匿名回答于2019-05-12 03:03:14
1.诗词歌赋,主要代表有《诗经》和《楚辞》,这两部经典是鼻祖。常常习之,自然韵律在手。信手拈来,张嘴即有文章。当然唐诗宋词和和历代名文,也助兴通神,不可或缺。
2.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读史使人明智,通窍。二十四史宜读。前四史尤不可少。
3.思想类的典籍,以朱熹编的四书为主。关键的是大学中庸。个人认为,熟读大学中庸,常加揣摩,对通达思想,圆融贯通极有帮助。
4.中国的书和画也是沉淀深厚的领域。手动加眼动再加心动,豁然开朗处,太守醉也!
5.佛学禅宗不可缺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6.如能略通音律,知晓七弦,则知高山流水知音几人哪?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忆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7.当然,中国漆器源远流长。个中精美生动,你能不击节拍案吗?
8.陶瓮瓷画,更是眼花缭乱。既反映生活,又上升到了艺术。雨破天青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9.十二节令,因节而动,当节而食。清明重阳回望天涯,尽是他乡之客。
中国文化,当围炉夜话,一千零一夜,细细道来,尚是沧海一粟,弱水三千只可取一瓢而饮啊……
匿名回答于2019-05-12 03:20:33
其二是中国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独步天下的,别人是无论如何也难望其项背。这是几千年延续不断的民族思想的疑华,也将是中华文化将来独步天下之希望。世上也只有中华文化才能产生带路战略。
三是饮食。这样博大精深的吃法,保证了中华民族无论在什么恶劣的环境中绝不会营养不良。中华民族走到哪里,菜就种到哪里。南泥湾精神也不是哪里都有的。
匿名回答于2019-05-12 05: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