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清官,深得百姓喜爱。有关他的事迹广为流传。在《宰相刘罗锅》中有一个剧情让人一直不解,就是刘墉想要告老还乡的时候,嘉庆犹豫不决。此时乾隆说“宫灯歪了”嘉庆立马准许刘墉告老还乡,这是为何呢?
乾隆退位后,嘉庆上位,但这时候乾隆依然掌握着大清的权利。年数一大的刘墉也想退休告老还乡、不过刘墉确实有才能,嘉庆皇帝一时间对刘墉的去留不知该怎么办,乾隆看到了嘉庆的尴尬局面,便说“你看宫灯歪了”,嘉庆看了看宫灯说“没歪啊”,乾隆又问了问大臣,除了刘墉之外,所有的大臣都说“宫灯歪了”,其中和珅表现的更激烈。和珅将本来是直的宫灯拨歪,乾隆反而夸奖了和珅。此时的嘉庆已经明白乾隆的意思了,于是就批准了刘墉告老还乡。
乾隆这样做有点指鹿为马的意思,谁都知道宫灯是直的,但是还是附和乾隆。所以说朝堂之上除了刘墉之外都是趋炎附势之徒,而乾隆很可能是在保护刘墉。因为乾隆不想打压和珅,也不想让刘墉得到迫害。另外也告诉嘉庆,刘墉已经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和他们斗下去吗?另外这也是在提醒嘉庆,知道那些人可以用,那些人不可以用。
不过,这只是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剧情,是虚构的故事剧情,在真实历史中并没有。我们对此分析,也仅是从电视剧的剧情角度去分析。
匿名回答于2019-06-27 00:40:39
其实这是《宰相刘罗锅》里的片段,他里面很多内容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想象添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也确实是一部良心历史剧。
在这部电视剧中有这样一幕,就是刘罗锅向嘉庆提出要告老还乡,但是嘉庆没有准许,直到乾隆说了一句“宫灯歪了”以后,刘罗锅说宫灯并没有歪,嘉庆才批准了刘罗锅的请求,那么乾隆整这么一出到底是啥意思呢?
假如这件事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那么我们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可以做个一二推测。
这是为了向嘉庆证明,真正掌权的还是乾隆自己。当时乾隆只是随手指了一盏宫灯,宫灯并没有歪,但是乾隆说歪了,下面的大臣绝大多数也都跟着附和说宫灯歪了,这无非乾隆变向的向嘉庆证明了自己在朝中还是有不小的影响力,真正的大权还是在自己手中的。
就是为了借机告诉嘉庆,和珅等人到底是个啥样。当时那盏宫灯本来没有歪,但是在乾隆说完以后,和珅主动上前将宫灯弄歪,乾隆还因此夸奖了他,除了刘墉之外的大臣们也纷纷夸赞,整个官场上的派别区分可以说是非常明显了。
是为了成全并保护刘墉,让他能够完好的结束自己的仕途。纵观历史来看,乾隆还是非常珍惜刘墉的,而且乾隆也算得上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自己一旦真的没了大权,是不可能在这样一个官场中保护刘墉,可能导致刘墉晚年凄凉性命不保。
所以就选择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劝服嘉庆,让他放刘墉告老还乡。
同意请点赞。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匿名回答于2019-06-29 21:39:33
很高兴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以下我为大家分享,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我认为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是乾隆年间少有的清官,因为人正直,为民办事,在剧《宰相刘罗锅》中也是深得乾隆信任,百姓也十分爱戴他。乾隆一生文治武功,晚年自封为“十全老人”,一生都以自己的皇爷爷康熙为楷模。
乾隆在即位之初曾立下誓言:假如能在位60年,当传位于皇太子,不敢和圣祖爷康熙比肩(康熙在位61年)。估计当时乾隆在立此誓言的时候,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能活这么久,眼看着60年之期将至,乾隆终于在乾隆60年的时候,将皇位禅让给了皇十五子颙琰,帝号嘉庆,自己当上了太上皇。虽然皇位禅让给了颙琰,但是大清的权力还是掌握在了乾隆的手里,而嘉庆只是一个实习皇帝。
嘉庆继位后,此时的刘墉也老了,身子骨也大不如前,于是在朝会之上向嘉庆和乾隆提出了告老还乡的请求。嘉庆在听到刘墉这个消息后,肯定是不愿意的,想极力挽留,这是为何呢?此时在朝中和珅深得太上皇乾隆的宠信,势力极大,而像刘墉这样正直的社稷之臣并不多,虽然乾隆尚在,但此时嘉庆需要培植一些这样的人,为他巩固政局,说到底还是为了大清社稷。
刘墉在当时有个外号叫做“刘三本”,就是说每次上朝之时都会上奏三本,而且都是重要的大事,可见刘墉的一片忠君爱国之心。当乾隆看过刘墉的告老还乡的奏请后,问起嘉庆,嘉庆表示想让刘墉继续留在朝堂之上,发挥其余热。
乾隆岂会不知道嘉庆的心思?
乾隆连忙打断嘉庆,直接问了句:“留还是去?”乾隆说出这句话后,嘉庆顿时没有了立场,因为此时的乾隆虽然是太上皇,大清的实际掌控者还是乾隆,嘉庆不明白乾隆这句问话的意思,担心猜错乾隆的心思,一时为之语塞。乾隆看出了此时嘉庆的尴尬局面,便指向一处宫灯说了一句:“颙琰,你看宫灯歪了。”嘉庆看了看乾隆所指的那一处宫灯,便说道:“没歪啊”。乾隆笑笑,便问向朝中大臣,朝中大臣除了刘墉之外,均随之附和宫灯歪了,其中以和珅的表现更为激烈。
乾隆此举颇有指鹿为马的嫌疑,嘉庆这时附和到:“儿臣已看清楚,确实是歪了。”乾隆笑笑,便让和珅对宫灯进行拨乱反正,和珅领旨后将宫灯由正拨歪,反而得到了乾隆的赞赏,而嘉庆也从中得到领悟,遂准许了刘墉告老还乡的请求。
乾隆宫灯此举有何用意?
乾隆并非指鹿为马,而是借宫灯一事点播嘉庆,朝中像刘墉这种正直为国为民的官员并不多,都是一些趋炎附势之辈,尤其是刘墉的死敌和珅此时的权利越来越大,但和珅深得乾隆喜爱,所以乾隆既不想打压和珅,也不想刘墉受到朝中死敌的迫害,落下一个悲凉的下场,乾隆此举是为了保护刘墉。而让和珅拨弄宫灯是为了提醒嘉庆,大清的江山就如此刻的宫灯,看着是正的,其实早已歪了,提醒嘉庆这是朝中有权臣的缘故,欺上瞒下,一些国家大事不能上达天听,此时的大清江山已经出现了问题。嘉庆瞬间明白了乾隆的意思,所以同意了刘墉告老还乡的奏请,而且在乾隆驾崩后没多久就将和珅处死,财产罚没充公。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匿名回答于2019-06-30 08:18:24
每一位历代的君王都是善于揣摩人心的高手,这当然也包括这位写了好几万首诗的风流皇帝-乾隆。
当然啦,《宰相刘罗锅》的片头也告诉我们,这不是历史,这只是民间故事。
其实,这段戏我们看谁笑的最甜,眼神最清亮就该知道谁是受益者。
嗯,对,没错,就是嘉庆皇帝颙琰。
他明白了,这是他老子太上皇乾隆教他怎么当皇帝呢。
电视剧中,刘墉帮着嘉庆皇帝认清了和珅的嘴脸,嘉庆也觉得刘墉忠,和珅奸。
这种心态,乾隆看的一清二楚,他显然认为,嘉庆这样倚重刘墉是不对的。
所以,乾隆就指鹿为马,指着好好的宫灯非得说是歪的。
而和珅还真是配合,不仅说宫灯是歪的,引得群臣复合他,
等乾隆让他弄正了宫灯的时候,还问乾隆:“陛下,您看,把宫灯往哪儿拨?”
这是在干啥?
这是老皇帝乾隆在告诉自己儿子,大臣的权利,都是当皇帝的给的,
但是,如果太倚重偏向某一个大臣,那就会造成该大臣权倾朝野,尾大不掉,譬如和珅。
而刘墉成功请辞后,在大殿上说的那番话,也恰恰印证了乾隆想表达给嘉庆的意思。
罗锅子说了:“我是平头老百姓了,不像你们这些大臣们还得对和大人保持恭顺!”
这就是所谓的帝王权术吧,
重要吗?很重要!
但是,更重要的,也许是视野吧。
我们看着《宰相刘罗锅》的古装剧,感觉离自己很远,是古代的事情。
其实,那时候,已经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事了。
十九世纪初,是啥概念?1820年,嘉庆皇帝薨,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
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封闭的清帝国王朝的大门。
几十年后,老大帝国轰然倒塌!
再高深的帝王权术,有什么用?
闭门造车,不睁眼看世界,使腐朽的清王朝走向死亡!
匿名回答于2019-07-02 06:59:48
乾隆本来就贪恋权势的感觉,根本不愿意放手给嘉庆,名义上是扶持嘉庆,等嘉庆熟练处理宫廷事务后才退出幕后,实际上是享受帝王的特权,听大臣的溜须拍马,听百姓的歌功颂德,看盛世丰功伟绩后的繁华,享受这份得天独厚的成就感。一旦落幕换了天地,那还能有这些感受,因此定了个不超过皇祖父康熙在位61年的承诺,嘉庆,等等吧,皇位始终是你的,也必将是孙子的。
朝廷中和珅当道,人人敢怒不敢言,这皇位在和珅一帮人的维护下,嘉庆只能做个皇帝的傀儡,听乾隆老头子的话,看和珅的脸色行事,心中憋屈无比。人人都知道乾隆贪恋皇位,但没有人敢讲,人家两父子谁坐皇位还不是自家的家事,谁也犯不上为个手无实权的新君开罪乾隆。没有风,墙头草哪敢随便乱动,斩草除根这事朝廷最拿手。
唯一能和和珅分庭抗礼的刘墉,这时要走了,只好借这最后的机会规劝乾隆,人老了要服输,把皇位传给嘉庆吧,你霸住这皇位也不是个事呀。皇位始终都是你一家人的,何必贪恋权势让父子生分,民间嘲笑呢,学我放下吧,颐养天年,抱抱儿孙也是种生活。
大臣就算明白这层意思,自己哪敢说,官位还要不要,颈上人头还保不保?只是佩服刘墉的人品,把卫国之心说的明白,赞同不等于去拥护,大臣们所以沉默。
乾隆心下很不痛快,你要走就走,还给朕添乱子,这话说给谁听?于是直接说了句“宫灯歪了”,是指刘墉之心歪了,既然不正,留之不得。一向对乾隆心思了如指掌的和珅,立马说“果然歪了”,还跑去假摸假样的扶了一下,群臣附和这灯果然歪了,把无中生有的事说成了事实,掩饰掉了刘墉的本意,也化解了大臣之间劝退的念头。
刘墉看见乾隆这话的示威之意,明白乾隆还放不下权势之位,只好打住了念头,默然告辞回乡。
嘉庆自然也明白了乾隆的意思,只要乾隆在皇位一天,他的话就是圣旨,没有哪个大臣敢违背,至于想出头的人,跟刘墉一样,回乡养老去吧;再不识抬举,可能老子手黑,一怒之下剥了一群不知好歹之人的乌纱帽。这皇位,自己只能等了。
乾隆在刘墉告老还乡时说宫灯歪了,就是打断了刘墉劝自己退位的本意,以宫灯歪了一话既指刘墉的心思歪了不必再留,二来警告嘉庆勿要生不忿之心,三来告诫群臣要识趣,别再打劝退的主意。
乾隆以群臣的附和的现实告诉嘉庆:老子做皇位还没够,你再等等罢!坐够了就给你,60年一天不多,一天不少。
匿名回答于2019-07-07 0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