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回答于2019-05-24 05:17:48
匿名回答于2019-05-24 19:59:54
匿名回答于2019-05-24 20:10:54
至于钢铁企业是否有前途,我个人认为,钢铁企业将来会有大的兼并重组出来,铁公鸡建设也不可能无止境地修下去,全国产能会慢慢降下来,将来钢铁企业就是拼成本,拼质量,拼品种,看谁最后或下来!
匿名回答于2019-05-24 21:56:58
匿名回答于2019-05-25 03:12:27
由于工作的原因,走访过很多钢铁企业,中国一度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钢铁厂。随着中国重工化的进程,钢铁行业2005年已是产量全球第一(但大而不强)直至成为产能过剩行业。
一、行业的上市公司
截至2018年11月19日,A股钢铁行业共有上市公司32家。按照市值大小排序为:宝钢1,601亿、包钢670、鞍钢422、沙钢355、河钢314、马钢292、太钢不锈269、三钢闽光256、华菱钢铁222、首钢202、柳钢188、新钢180、新兴铸管175、山东钢铁174、南钢165、重庆钢铁151、杭钢147、方大特钢140、韶钢松山136、本钢板材134、酒钢宏兴117、凌钢83、安阳钢铁79、八一钢铁60、常宝股份49、久立特材46、永兴特钢41、西宁特钢41、大冶特钢39、*ST抚钢35、金洲管道28、武进不锈22亿
从所有制角度而言,上市公司以国有控股为主,少数几家为民营。从区域角度而言,几乎每个省都有至少一家钢铁上市公司。
行业总市值6,832亿、行业2017年度收入为13,302亿、利润736亿、资产为16,602亿、净资产5,828亿。行业估值PE中位数5.85,PB中位数1.14。
二、行业的IPO情况及资本运作
行业大型上市公司几乎在2001年之前上市的。2005年以来,钢铁行业的IPO案例仅有:武进不锈、永兴特钢、常宝股份、金洲管道、久立特材、重庆钢铁、柳钢股份、三钢闽光。
该行业重大的并购重组案例为:沙钢股份类借壳*ST张铜,但目前拟转型为IDC业务;济南钢铁换股吸收合并莱钢股份重组为山东钢铁;唐钢股份以换股合并邯郸钢铁和承德钒钛重组为河北钢铁;宝钢股份换股合并武钢股份(上市公司之间的吸收换股合并,市场化的案例较少)。华菱钢铁终止了钢铁置换金融业务的重组
此外,钢铁行业的服务企业如欧浦智网(钢铁电子商务及物流企业)、上海钢联(我的钢铁网)已IPO
宝钢股份的资本运作可圈可点,2000年IPO融资78亿,2005年公开增发256亿,2008年可转债100亿,吸收合并武钢股份,奠定行业龙头地位。
三、行业的基本情况
我国钢铁区域总体分布特点为“东多西少、北重南轻”,内陆多、沿海沿江较少,从地理位置分布的角度来看,钢铁产量和产能集中在北方和中东部地区。
我国的钢铁工业布局,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约有80%~90%产能集中在东北地区。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上世纪50 年代的“三大(鞍山、武汉、包头三大钢铁基地)、五中(京晋皖湘川)、十八小”和60 年代的“三线建设”,使我国的钢铁工业布局十分分散,目前除西藏外,每个省都有钢铁企业。
2017年,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分别为7.11亿吨、8.32亿、10.48亿,同比增长1.89%、5.7%、0.89%;2017年粗钢表观消费量7.67亿吨,同比增长11.5%;受制于钢价、汇率、贸易保护等因素,累计出口钢材7,563万吨,降幅30.61%。2017 年行业去产能目标为5,000 万吨,截至2017 年底已超额完成,且去除1.4亿吨地条钢,行业供给端明显收缩。
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依然较低。以2015年为例,日本CR4为83.3%,美国CR4为70%,欧盟CR8为64.9%,而中国CR10仅为34.2%。
钢铁行业的上游企业主要是提供铁矿石、煤炭产品的企业,铁矿石、煤炭是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成本构成部分。
钢铁下游消费主要来自基建、房地产、机械和汽车等行业。基建和房地产是钢材消费最主要领域,占钢材总消费量的约50%,机械、汽车占比分别约为20%和10%。
钢铁产品销售模式以经销为主,直销为辅。付款模式主要是先款后货,部分大客户和战略合作客户有一定账期。
钢铁企业具有以下风险特征:周期性、资本和技术密集性。但是中国当前钢铁行业仍面临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较低、行业集中度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挑战,中国钢铁行业仍处在长周期的去产能和结构调整阶段。
四、财务报表的特征
钢铁行业2017年收入中位数为274亿,净利润中位数17,CFO-26亿(行业现金流较好),资产负债率58%,流动比率0.83,速动比率0.55,存货周转率7.64,应收账款周转率49.61(行业现款经销模式形成),毛利率13.77%,净利率6.33%,销售费用率1.33%,ROE-11.61%(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相当)。
钢铁同质化程度较高,竞争优势由成本决定。钢铁企业的成本依赖于工厂选址、生产规模、物流运输、管理水平等。
五、年报金句
1、按照联合、整合、融合、化合“四步走”的总体路径,倒排三年、年度、百日和首日计划,以营销、采购、研发、财务、信息化进行整合推进
2、以收入分配为手段引导基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白班富余人员向操作一线、脏苦累岗位流动
3、一切成本皆可降
4、贴近市场抓产品、贴近现场抓提升
匿名回答于2019-05-25 05:31:03
钢铁行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低、创新引领能力不足、绿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等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威胁与机遇并存。
近期钢铁需求增速相比18年有所滑落,钢价有下行压力。
低碳绿色发展是钢铁工业实现转型升级战略发展核心内容和关键,也是实现钢铁强国的战略目标。只有充足的环保投入、确保环保达标排放的钢铁企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否则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直至淘汰退出。
获取成本越来越高,行业进入门槛显著提升:拥有合规产能,且产能规模靠前的钢铁企业其规模效应将更加显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定优势。
未来行业将加快兼并重组的步伐,特大型企业、行业引领型专业化企业、区域主导型企业和区域特色型企业共存的格局,市场竞争渐趋有序,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行业组织结构调整作出了明确的目标,到2025年,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中国钢铁产业60%-70%的产量将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集团,其中包括 8000 万吨级的钢铁集团3-4家、4000万吨级的钢铁集团6-8家和一些专业化的钢铁集团。
未来,钢铁产业的转型要通过转变发展和经营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速度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依靠投资拉动提供生存空间向创新增效获取利润发展空间转变;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等方面的结构性改革实现对行业的全面优化升级,最终实现钢铁产业能够持续满足经济社会需求、能够与社会环境和谐友好,钢铁材料能够持续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
匿名回答于2019-05-25 09:38:14
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发布以来,2016年、2017年成为钢铁去产能工作大改革、大推进的关键两年,尤其是2017年号称钢铁去产能的“攻坚之年”。钢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从政策实施效果来看,随着过剩产能的化解,钢铁供需矛盾逐步缓解,钢铁价格合理上升,钢铁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恢复,行业整体呈现持续回暖态势。《意见》工作目标明确表示,在近年来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行业兼并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产能利用率趋于合理,产品质量和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好转,市场预期明显向好。
2017年,得益于钢铁去产能顺利推进,钢铁市场整体供需矛盾出现了明显缓解。进入4季度,为进一步强化空气污染治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钢铁企业采暖季实施严格的环保限产措施,钢厂高炉开工率明显下降,鉴于河北、天津等地钢铁产能在全国总体产能中的重要地位,京津冀钢铁企业的限产将明显影响短期供给。根据国家统计据数据,2017年4季度钢铁主要产品产量增速明显下降,这将带来一定程度的供给缺口。由于北方地区采暖季将于2018年3月15日结束,因此钢铁企业环保限产将会跨年度执行,同时也将市场供给缺口延续到了2018年1季度,自2季度始钢铁产能才会逐渐放量从而对供给缺口进行有效弥补。短期内会出现供不应求局面,但长期来看,供过于求的基本面仍未根本扭转。
2018年1月8日,工信部公布修订了《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钢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在产能置换区域、置换条件、置换范围、置换流程、置换监督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通过严格执行相关条例和办法,加大产能置换审核力度和监督惩罚力度,目的就是要严禁以任何理由新增钢铁产能,防止钢铁产能再次陷入过剩的局面;努力维护供给侧改革成效,助力钢铁行业的运行环境更加健康平稳。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属于饱和状态,价格说实话也在互相的恶意竞争,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设备力量,才能让国内钢铁产品不仅仅是卖给国人,甚至能漂洋过海,变成真正的好钢。以上便是钢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所有内容了。
匿名回答于2019-06-01 21:12:46
据国际钢铁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钢铁产量达到18.08亿吨,比上年增长4.6%。其中,中国钢铁产量为9.283亿吨,同比增长6.6%,占据全球钢铁产量的51.33%;印度位居第二,钢铁产量为1.065亿吨,占全球钢铁产量的5.92%;日本居第三位,钢铁产量为1.043亿吨,占全球钢铁产量的5.75%。综合来看,我国的钢铁产量呈现逐年增加态势,且稳居全球第一。
行业集中度仍有上升空间
随着世界范围钢铁的需求增长和产能竞争,导致世界钢铁产业的竞争格局日益加剧,并由此出现了世界钢材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全球钢铁工业兴起新一轮购并联合重组浪潮、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例日益提高等竞争趋势。
根据英国行业研究机构《金属通报》(Metal Bulletin)2019年6月公布的2018年全球钢铁企业粗钢产量排名来看,2018年全球共有130家钢铁企业入围。其中,分国家来看,2018年,中国共有66家企业入围排行榜,印度有五家企业入围,日本有五家,美国有五家,俄罗斯有七家,韩国有三家,德国有五家入围。
结合国际钢铁协会统计数据,2018年日本前三家钢企产量占日本总产量的79.8%,美国前三家钢企占比为54.0%,韩国前三家钢企占比93.2%;同期中国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粗钢产量总计达到3.27亿吨,产业集中度(CR10)仅为35.3%,而且这一数据距离工信部发布的《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中的行业集中度达到60%的目标也相差甚远。总体来看,我国钢铁行业的企业竞争较为激烈,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以上数据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匿名回答于2020-02-07 03:5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