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了,中国的古典文化是曲折含蓄,美到穿心的,月亮这样至阴至柔的"物件"则更是古代文人追捧的对象了。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借月亮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凄凄惨惨,惨惨凄凄,因为思绪难以得到释放,甚而满怀惆怅,借景抒怀也不奇怪了。李白是咏月的高手,他的那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是明证。苏轼的《水调歌头》更是抒写思乡怀情,万千惆怅的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因为歌星王菲的吟唱而誉满天下,苏轼决想不到自己还有这样的一个知音.而这些婉转优美,朗朗上口的名言佳句,一方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一方面也抒发了对自然、人生的感怀。
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往往在月园时想起自己的父老乡亲;想起自己日夜思念的故土、亲友;想起那些自己爱的和爱自己的人儿。他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把这种情素凝铸于眼眸,具结在胸怀,倾注于笔端,希望通过月亮来祝福故土,亲人,爱人。并且希望通过这种倾诉表达如漫天飞花般降临的情意。月满之时,皓月当空、孤高自许,既有吴刚嫦娥的神话故事做背景铺垫,自己又遗世独立颇有些桀骜不逊的意思。情绪,情景和神话传说就这样充分的水乳交融为一体,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入了浓厚的人情,人性,哲学意境和意味。
苏轼一向是极其擅长这种描述的,《水调歌头》的结尾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把自己希冀“人长久”以及“共婵娟”,抛却“千里”的想法铺陈出来,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还有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都是这个路子。对着明亮的月亮来表达个人的思乡,思念,思友,思亲的百转千回的惆怅。
中国的诗词实在是一个好的工具,如同一个博古架,选好情景和恰当的文字,排列组合,千变万化,美如万花之桶,总是给你始料不及的美丽和刻骨的哀怨细腻。
当然,单说只有情绪也是不全面的,毕竟古人也是生活在社会中,生活的不如意,不顺心,借由物质的渠道,文字的推动,荡然而出也是一定需要的。还是苏轼,他的《卜算子》中就表达了这个情绪:“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首词写于他被贬黄州之时,词的开头,便用缺月、疏桐等景物渲染了一幅凄清、幽冷的气氛,为下文孤鸿的出现设置了特定的场景。咏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作者借对这只离群失伴、形单影只孤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蒙受政治上的不如意后孤独的处境和悲伤的心情婉若孤雁离群。这首词和他同一时期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发问,正是这种处境和心情的真实写照。
月亮就是一个时间的计数器,阴晴圆缺记录着人生的分分合合,喜怒哀乐,记录着时光的分分秒秒,用这个审美物象作为以物咏情,抒发人生无常,岁月流逝,感慨万千的工具也就顺理成章了。
还有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也被广为传诵,例如南唐后主李煌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词人用如钩的残月渲染了一种凄惨、暗淡的意境,烘托他国破家亡的悲伤心情。那冷冷的月光,既照见了愁人“无言独上西楼”,也照见了失去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陈子》)。这一切在冰凉澄澈的月光下失去了任何遮掩,不容人不正视这严酷的现实人生……
匿名回答于2020-02-27 06:04:18
月亮的出来,用雪白的荧光,点缀了广阔的夜空。
月亮的温柔宁静,恰似一个人,对所爱的另一个人,深深的思念。
自古以来,人们都把美好的心愿,寄托在明媚的月色之中。
匿名回答于2021-12-06 23:26:01
匿名回答于2021-12-07 00:00:16
匿名回答于2022-07-03 22: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