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回答于2019-07-08 00:07:37
话说司马真的言中了孔明出山之结局,那怕罗贯中用尽笔墨,着力描述孔明之天才和智慧,蜀最终逃不出被魏所灭之命运。所以诸葛亮只能得其主而不得其时。
所为得其主。刘备十分赏识孔明,不怨其烦,亲自带关羽张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三顾而深深打动了他。再说刘皇叔不仅是皇室之后,从正统观点而论,刘汉王朝的天下也应由刘家耒继承。刘备为人厚道,待关羽张飞还是诸葛亮都亲如兄弟。刘备欲使蜀雄霸一方,必依靠孔明才能治国平天下。在当时,刘备把蜀国大权交付孔明,拜孔明为相,无论政治军事经济大权都基本上孔明说了箅。孔明实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以说诸葛亮真正得其主,否则不过是一介草民而也。
然而当时的蜀在三国鼎立形势下,尽管诸葛亮拿出他的全部"看家本领"也挽救不了蜀国。因为西蜀地盘没有魏吴广,经济更不如曹操和孙权,兵马也远不如曹操多,这些条件奠定了蜀国必先被灭的结局。自古以来盛传"扶不起的阿斗",其实,就是刘备不死,诸葛亮也很难辅佐他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难道阿斗他爹刘备就能扶得起吗?
所以说,司马徽真是预言之天才!诸葛亮刚要出山,他就先知先觉,知道他只能得其主未能得其时也,真是天外有天,人上有人啊!
匿名回答于2019-07-08 00:43:15
1,虽逢其主。
这是说诸葛亮遇到刘备这位可以一起合作的明主。
先看诸葛亮,有匤世济民之才,抱负远大,运筹帷幄,有总览大局之眼光,然乱世中,一直缺少一个施展的舞台。
再观刘备,心系天下苍生,仁义播于四方,虽有关羽张飞猛将,却不擅长经营计谋,不懂得因才施行,往往陷于被动局面,流离颠沛,一直缺少一流军师辅佐,手下谋士皆二三流人才,在关键时刻难有建树。
诸葛亮与刘备,正好英才配明主,可各施所长,致此,刘备主旗,手下文武双全,开始振翅高飞。
2,未逢其时。
这是说诸葛亮遇到的时势不对,主要是由天下大势,历史规律决定的。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个是历史规律,放在人类社会或者是物质世界都是可行的。
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答应出山时,汉朝处于皇权微弱,濒临灭亡之时,当时地方势力尾大不掉,各派势力争雄割据,你方唱罢我登场,新旧更迭变幻无常,可以说天下大势是处于合久必分到分久必合的中间,无论是谁,凭一方势力都难以一时半会一统天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即使诸葛亮有济世安邦之才,太公、子房之谋,也难抗历史大趋势。因此,司马徽判断诸葛亮难以全展其才,安邦定国。
3,天下大势。
当时以曹操最强,孙权次之,其他势力再次之,刘备垫底。以几方势力实力对比,可以判断出,刘备要赢得胜利,可谓难于上青天,(除非有核武器^ - ^),故司马徽感叹。
匿名回答于2019-07-08 01:33:46
匿名回答于2019-07-08 08: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