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听了 ,气愤不已 挥笔写下了‘宁行恶 勿行善’。 然后回京了。
包公面见皇上, 听皇上诉说他刚得了一位小皇子 日夜啼哭, 不知为何, 包公随往前看, 却发现小皇子手上有一行字‘宁行恶 勿行善’惊叹不已 ,这不是我前天题的字吗?当下血涌脸热,要不是自己本来就脸黑,怕是要红透脖子了。
说来奇怪,字瞬间踪迹全无。皇上见皇子手上的胎记被老包抹去(在别人看来,那行字只是一个胎记),唯恐抹去了福根,当即龙颜生怒,斥责包拯。包拯连忙跪下,口称罪臣该死,将题字一事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皇上甚觉蹊跷,命老包尽快探究清楚。
圣命难违,自己也要明了天意,解开自己的心结,因此,包拯放下俗务一心入定,神游天地,拜会各界神君,最后在阎王爷那儿,才得真相尽显。
原来,那孩子原本也不是平凡之生,为了体察三界,觉受有情,来到了人间。可是,一到人间,神通尽闭,什么都迷了。上世做恶多端,罪业甚大。若要偿还那一世罪恶需三世恶报才能还清。神原来安排,第一世以残疾之身孤苦伶仃;第二世以双眼瞎了却残生;第三世遭雷击暴尸荒野。那孩子第一世转生穷困残疾,但痛改前非,只想为别人做好事。于是神就让他一世还两世的业。让他崩瞎了双眼。可孩子不怨天尤人,只是默默的为别人做好事。神就把他第三世的业力也拿过来一世还,所以雷击毙命。
阎王爷问包拯,三世恶业一世还,您说是好还是不好?一世还了三世业,因为他专行善事,心里只是想到别人,毫不考虑自己,某些方面已达到“不修道已在道中”的境界,积德甚多,故而死后立即转生为当今皇子,享受天子福份。至于说包相爷您那六个字,就要您自己去澄清了。
包相为此,特意再度到那个村子,传达圣旨:圣上钦赐村庄为“德善庄”,为那座桥题写了钦赐桥名——太平桥,桥头安龟立碑,表彰那个孩子的善行。
结束语:故事的结局给我们很多启示。很多人抱怨好人不长寿、好人没好报,但从时间的长河来看,绝不是好人没有好报,实在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来得早与迟。
匿名回答于2021-02-11 17: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