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为什么太尉的儿子叫衙内?

衙内”一词,最早始于唐代,是宫廷中担任警卫的官员的称呼。


唐末、五代及宋朝初年,各地方割据势力——藩镇,都设掌管警卫的官员,有“衙内都指挥使”、“衙内都监使”、“衙内都虞侯等(当时“牙”、“衙”同、所以也写作“牙内”)。


衙内


既然是警卫官,自然要选自己的亲信,而最可靠的莫若子弟,所以,衙内一职,多由长官的子弟担任,如五代时李嗣源、郭威等都曾以其养子任衙内职。到宋代以后、世俗相沿,人们就称官家子弟为“衙内”。这时,“衙内”已不再是官职名称,而是象“王孙”、“公子”“少爷”一样的称谓。


起初,“衙内”一词并无贬义。但是,在文艺作品和现实生活中,被称作衙内的多倚仗其老子的权势,为非作歹、横行霸道,为人所痛恨。于是,衙内一词有了贬义色彩。

匿名回答于2021-07-05 20:37:20



“衙内”这个词是从“牙内”一词讹转而来的。古代“牙门”也叫“辕门”,指军营之内。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统兵者要时刻提防手下的将士造反,所以宿营的牙门之内,由本家族的子侄辈带领亲兵拱卫。后来,文官在衙门内的子侄辈,也一并称为“衙内”。这种“衙内”,多半是依仗父祖辈的权势,干欺男霸女、凌辱细民的勾当,为世人所不齿。这类人物在中国传统戏文和话本小说中常见,最有名的当属《水浒传》中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

匿名回答于2021-07-07 12:03:16


宋朝人称为“衙内”,就语境与词义来说,“衙内”与“官二代”非常匹配,都表明官宦子弟的身份,同时又带有不言自明的形象暗示:这是一个子凭父贵、倚势欺人的“隐权力”群体。


拜小说《水浒传》之赐,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衙内,要算施耐庵笔下的那个“高衙内”了。他首次出场,便是在汴梁的东岳庙调戏林冲的娘子,原来这厮自恃是当朝太尉高俅的儿子,一贯“在东京倚势豪强,专一爱淫垢人家妻女。京师人惧怕他权势,谁敢与他争口,叫他做‘花花太岁’”。

匿名回答于2022-07-04 01:37:42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