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点,周朝的国运长久。
周朝32代,37王,大约800年左右,在中国历代王朝中间,它的延续时间是最长的。人生七十古来稀,敬老尊贤,人之常情。对于国家、王朝,也是这样,长命的王朝往往受到人们的尊敬。
除了夏商周三代都超过300以外,这以后的王朝,没有超过300年的。也因为周朝太长久,加上它国势的变化,所以后人把周朝分为:建都在今天西安的周天子有名有实的西周,建都在今天洛阳的周天子有名无实的东周。又把东周再分为两段:以尊王攘夷大国争霸为特征的春秋,以相互征伐合纵连横为特征的战国。以上这是周朝八百年的一个大致情况。国运长久,这是受到后人最为称道的一点。
第二点,是封建诸侯。
周天子大肆分封同姓的亲戚、异姓的功臣,古先帝王的后代以及一些亲顺的势力。据说周朝的初年所分的诸侯国就有七十多个,我们大家熟知的战国七雄,韩,赵,魏,秦,齐,楚,燕都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国。我们经常讲中国古代史很长期的封建社会,其实真正从字面意义来说,最典型的封建社会是周朝。
第三点,是制礼作乐。
周天子封建诸侯,当然不是建立脱离周天子控制的独立王国,这些诸侯和天子之间是有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为了明确各级分封之间彼此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还有为了规范各自的名分、各自的行为,不要犯上作乱,不要不安其分,不要逾越礼制,因此来配合这个分封制,周朝就要建立一整套严密的制度,要提出一连串繁琐的礼仪,道德,规范,让大家各安其分。
比如说天子是九鼎,诸侯国的古都城墙建多高,城建多大也有规矩。这些东西都需要制定一些制度来进行确定的,否则就会乱套。这就是周朝的制礼作乐,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政治文化。周朝,尤其是西周的政治文化,是备受后世的推崇。
比如说孔子,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春秋时代已经乱套了,秩序已经混乱了,所以孔子一方面哀叹“礼崩乐坏”,另外一方面他是非常缅怀西周的制度。孔子之后的儒家,也一直是以周朝的制度、周礼的模式为样板,历代宣扬的是托古改制,都是要恢复周朝的东西。有的时候就干脆以周作为自己 的国号,比方说公元557年到581年,南北朝的北朝的北周,就是隋朝前面那个小王朝;比如说公元690年到公元705年的武瞾的周朝;再比如说951年到960年,五代中间最后一个后周,就是后来赵匡胤取代的那个政权
匿名回答于2021-01-22 07:37:23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加剧。大权在握的王莽,通过篡权建立了新王朝。王莽称帝后,为了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行新政,进行改革。虽然是改革,但王莽却是按照《周礼》上面的制度来进行改革:官制、官名皆按照周朝时设置;把汉朝的王田制改为周朝时的井田制;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各种仪式皆按照周礼;把当时很多地名也改回了周朝时使用的名字……
虽然,从周朝到西汉末年,已经过去几百年,但是王莽却坚信周朝时的一切制度都是好的,而且永远都不会过时。王莽之所以会进行托古改制,和他从小就接受儒家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后来他又是当时的儒学领袖。而儒家,是很推崇周朝的
匿名回答于2021-01-22 07: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