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中了举人,由吏部管理,有了做官的资格,可以委任如教喻、县丞、主薄等,可以做副县级待遇的官
匿名回答于2020-09-21 06:37:21
匿名回答于2022-08-12 17:20:30
开科取士以前“举人”是指在当时的察举制度下,被举荐出来做官的人,当时除了少量的皇室和荫叙的官员以外,绝大多数官员都是“举人”,民间通常称为“孝廉”。诸如商鞅、姜子牙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都是举荐出来的。
开科取士以后“举人”是指乡试中榜的人才,他们只是取得了进京赶考,参加会试的资格,还没资格当官。因为会试中进士的比例很低,大多数举人会去做“学官”等现在称为公务员的职务,当时统称为“吏”。如果政绩突出,有可能提拔为知县,再往上升职的可能性就几乎为零了。
匿名回答于2022-08-12 17:32:39
科举制度是官员选拔制度,科举考试就是公务员考试,科举考试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一个没有家世背景的读书人想要入仕做官,科举是最重要且唯一的途径。
清朝时,科举考试分四级,院试考秀才,乡试考举人,会试考进士(贡士),殿试分三甲,下面我们看看明清特别是清朝为例,看看各级科举考试合格者能做什么官?
匿名回答于2022-08-12 18:03:09
在清初,举人直接出仕,混个知县问题不大,毕竟连副榜贡生都能外放知县,就更别说是“正取生”举人了。
但随着清朝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举人直接出仕也越来越难,基本也只能是基层官员了,如县丞、教谕、主簿之类正八品及以下职务。
如果背景深厚或家世背景仕殷实,通过人为操作混个正七品的知县也是有可能的,但基本鲜有能够担任知县以上级别职位的。
毕竟,不少排名靠后、缺乏家世背景的进士(一般以三甲同进士出身者居多)也只是外放知县而已,举人理论上是不能超过进士的。

当然,清朝会不定期对一些久试未中进士的举人进行再次挑选,称为“大挑”。说白了,就是给长期“奋战在考试一线”的举人们一个额外的机会。适逢朝廷“大挑”,运气好的举人也是有可能被外放知县的。运气一般的,恐怕也只能从县丞以下干起了…
匿名回答于2022-08-12 18:59:40
运气好的话,赶上吏部的大挑,还能外放个小县担任知县,著名的清官海瑞海就是由此迈入仕途的。当然,极个别的举人也能混到通判、同知、甚至知府这样的地市级官员,但要是再往上就要看运气了。
匿名回答于2022-08-12 19: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