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发现要想了解完整的自己不容易。而完整的自我包括表层的自我和潜意识的自我。表层的自我,就是我们所了解的自我;潜意识的自我,通常不被我们所了解,确控制着我们日常的言行举止。形象的说自我就像浮在水面上冰山,看的见的只有1/5,看不见的占了4/5。所以充分的了解自我,有利于控制自己的言行。就像心理医生在治疗病人的时候常常尝试了解病人的潜意识,进而找到犯病的根源所在,针对性治疗。
匿名回答于2019-07-21 18:05:47
匿名回答于2019-07-21 19:12:30
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有关自我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换言之,自我包含三种成分:
1、自我认知,指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2、自我情感,指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3、自我意向,指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匿名回答于2019-07-21 03:23:09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它包括饥、渴、性等。“本我”之中的需求如果产生时,需要的是立刻满足。什么意思呢? 比如以婴儿为例:婴儿饿了,需要吃奶,这时他就不顾惜妈妈此时有没有奶,是以他的自我需求和满足为目的的。所以“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超我—— 在人格结构中属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构成“超我”的成分是:社会道德规范、个体的良心以及自我的理想等。“超我”是要求“自我”按着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所以“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也有的说是“完美原则”、“理想原则 ”,意思是一样的。
自我——可以理解为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比如:思考、感觉、判断、记忆等这些方面。“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还要在“超我”的限制内,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所以“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自我”特别繁忙,有时还特别劳累,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是靠“自我”来完成的。如果我们完成的不好,也就是说,没能“平衡”好“自我”的冲动和“超我”的限制之间的矛盾,就出现了焦虑、抑郁等一些症状了。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亲人突然病故,这对于“本我”来说是出乎意料的打击,而“超我”更能理性地思考生死的问题,“自我”就是用理性的思考方法控制“本我”的过于悲伤,而使异常情绪稳定下来。如果理性思考解决不了“本我”的内心冲突,那么这个人的心理症状就在所难免了。
匿名回答于2019-07-22 06:5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