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的风俗习惯可分以下五个类型
一、物质形态:庆阳香包,剪纸,皮影,刺绣,泥塑,根雕等;
二、非物质形态:庆阳皮影道情,香道,陇剧,杂曲,民歌,荷花舞,唢呐艺术,徒手秧歌,社火等。
庆阳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大约距今六千年到四千年左右,生活在庆阳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明。考古发现主要有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和常山下层文化。庆阳民俗文化原生态气息浓和实用特征,庆阳香包有称“绌儿”就是源于远古时期人们缝制兽皮衣物的粗糙活动。
庆阳民俗文化活动参与人数十分广泛并能表现出黄土地粗狂奔放特性并与之完美结合的特点。例如:庆阳唢呐,它的特点是音量大,音色嘹亮纯净,细腻委婉,演奏技巧丰富,声响连贯顺畅。
三、写春联: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神联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
四、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五、接神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以上就是庆阳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
望采纳,谢谢!
匿名回答于2020-01-13 06: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