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军队不仅北逐匈奴,而且南下开通“五尺道”,经营西南和岭南地区。
汉朝军队在击垮匈奴势力后,还驻守在长城沿线,守卫边疆。赵充国一面防御匈奴势力,一面利用军队屯田,保持战斗力。那个“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就是西汉政府驻守在西域的副都尉,这句话成为后世的名言,既有西汉边防的强大,也有守边者的雄心壮志。
宋朝在西北和北部地区驻扎有大量的军队,以抵御西夏和辽的进攻。范仲淹也曾在西北带兵与西夏作战,他还写出了边疆的景色与边防将士的生活:“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明朝的军队以卫所为基本地位,在北部的辽左、宣、大、甘肃及南部的滇、蜀、交趾等边防一线,都兴起了屯田,以保障军粮的供应,朱元璋曾宣称:“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这里面自然包括了驻守边关的将士。
清朝在东北和西北等地实行军府制,驻军守边,且屯田节用。乾隆年间,为了西北边疆的稳定,他从东北抽调了满族、锡伯、汉族等,携带家眷,不远千里到新疆镇守,成就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史诗。军队驻守和屯田,既是稳定边防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减轻百姓负担,确保军队战斗力的办法。
二是修筑防御工事。
我国边防史上最著名的防御工事即是万里长城,她不但是秦朝至明朝北方的防御工事,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长城和她的附属设施如亭障烽燧等都成了边防的可靠工具。
秦朝大将蒙恬在带兵渡过黄河,攻取高阙、阳山、北假中以后,“筑亭障以逐戎人”。汉朝在长城一线“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
明代中后期的“九边”即是长城沿线防御最为成型的时期。戚继光在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地时,提出对蒙古“须驻重兵以当其长驱,而又乘边墙以防其出没,方为完策”的综合防御主张。“但使雕龙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突出了他为国戍边的决心。
一直到康熙时期,清政府才放弃了修筑长城的办法,通过统一和安抚北部的蒙古族,让他们变成守卫边疆的真正长城。
匿名回答于2022-04-12 04: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