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树青先生主编的《中国教育史》,将中国古代蒙学教材分为五类:一,识字教育类,教材有急就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二,伦理道德类,教材有太公家教,名贤集,二十四孝增广贤文等;三,历史教育类,如蒙求,历代蒙求,叙古千字文,幼学须知,龙文鞭影等;四,诗歌教育类教材,有神童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声律发蒙等;五,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育类,如名物蒙求等。
蒙学教材的主要特点:一,内容知识的丰富性;二,编排形式的适应性。三,合辙押韵的音乐性;四,教材类型的多样性。五,教材内容的时代性。
基于经验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需要,传统语文教材在语文教育中处于支配地位,是文化的基础,也是奠定民族文化素质的基石。我国拥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蒙学教材是童蒙习得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工具,是一种深深根植于民族土壤中的母语文化,中国传统语文教材有着其自身特有的教育功能。
接下来简介一些常见的传统蒙学教材:
1.《蒙求》蒙求是隋唐五代时期编纂质量最好的蒙学教材,作者为唐代李汉,书蒙求书名取自“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意,全篇596句,用典50 592个,共2384字。裁对公整,协以音韵,应可謂参之声律,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故事。蒙求成书后,因编排新颖和内容丰富等特点而广为社会接受,蒙童在意趣盎然中熟读成诵学习效果好,并流传通行久,流播远广。
匿名回答于2021-09-24 04:16:49
流传最广的是“三、百、千”。传统启蒙教材编写最为成功之处是符合中国语言文字的规律和少年儿童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规律,这些教材通俗易懂、短小精炼,易记、易读、易诵。
特点:
① 符合初步识字阶段的要求
② 教材编写与儿童的日常生经验相联系
③ 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用字押韵
④ 在进行识字教育的同时进行一定的知识、道德教育。
匿名回答于2021-09-24 05: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