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先秦两汉名字变化?

先秦时,书上对人名的记载与以后有所不同了,其实组合方式还是一样的。

古人的名字,由名与字组成,一般连称时,是先字后名的,比如孟明视,名叫百里奚,字孟明。而微子启,是名字叫启,不过后来被封到微国,所以别人又称他为微子,子是对尊贵者的尊称,后演变为对男子的敬称。这样的例子在如《左传》《战国策》之类的书中很多。

在先秦时,名称方式不是很稳定,有喜欢连着官职称,有喜欢连着地名称,有喜欢连着字或谥号称,甚至有的称着称着就变成了姓或专有名称。

比如柳下惠,姓展名获,字子禽,弃官隐于柳下这个地方,死后谥为“惠”,但在先秦的典籍中,先后有柳下惠,柳下季,子禽,展禽等不同名称换着用。后世也稍有这个情况,比如司马迁,却又有称之为史迁。

先秦两汉时期人的 名和字: 名和字不是各行其是,互不相干的,恰好相反,它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二者是互相配合的。

王引之在《春秋名字解诂》这本名著中,把先秦人物的名字关系概括为五类:

一曰同训,予字子我,常字子恒之属是也;

二曰对文,没字子明,偃字子犯之 属是也;

三曰连类,括字子容,侧字子反之属是也;

四曰指实,丹字子革,启字子间之属是也;

五曰辨物,子车、子鱼之属是也。

这五种关系也适用于秦汉以后。秦汉以来,人们命名取字仍沿用这五种方式。不过,时代变了,风尚习俗也随着在变化,就常见的可以再补充概括出七种。分述如下:

一、齐贤 因为仰慕某一古人,遂以其姓名或名字以为自己的名字。

二、引经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的经典家弦户诵,深入人心。西汉时文人士大夫渐有以儒家经典命名取字的,后汉更加普遍。此后这一风尚不但越来越盛,而且愈出愈奇。

三、用典 取历史故事或诸子精义以为名字。

四、纪事 取可资纪念或有所触发的事物为名字。

五、祟教 东晋以来,佛教、道教盛行,人们多取释道事物以为名字。

六、摘句 取诗文名句以为名字。

七、拆字 合则为名,拆则为字。

最为习见者以本人辈行为表字,而辈行各以年龄长幼为别,名称万变,审之具有条理。

1)年龄高而有子嗣者则称之曰翁 翁 长翁 又曰伯翁,翁伯 仲翁 “仲”作“中”,又作翁中,翁孟 少翁 翁孺 孺翁或曰翁子 翁孙 2)至中年之人则类称为公 公 长公 又伯公 大公 中公 次公 季公 少公 幼公 稚公 公亦曰为君 君 长君 巨君 君长 中君 君仲 季君 君孟 少君 稚君 君亦称为卿 卿 长卿。

匿名回答于2021-05-08 17:48:40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