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文言文中的18个虚词是什么?

文言文的18个虚词主要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其中最常考的有:而、其、以、之、者等。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

匿名回答于2019-03-13 05:15:12


是标点符号!

匿名回答于2019-03-14 16:53:13


(一)而

1.连词

2.代词

3.通假字

4.固定结构

(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二)何

1.疑问代词

2.副词

3.固定结构

(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三)乃

1.副词

2.代词

3.固定结构

(四)以

1.介词

2.连词(用法与“而”基本相同,但不表转折)

3.助词,作语气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例:固以怪之。

4.动词,“任用、认为”。例:皆以(之)美于徐公。

5.副词,“已经”(时间副词)。例:日以尽矣。

6.名词,“缘由,原因”。例:良有以也。

7.固定结构

(1)以为:a.认为;b.把……当作、把……作为。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以是/是以,“因此”。例:余是以记之。

(3)“有以”和“无以”,译为“有什么办法用来……”和“没什么办法用来……”

(五)且

1.连词

2.副词:标志:主语+且+谓语。

3.固定结构

(六)若

1.代词

2.连词

3.助词:若+形容词/副词,译为“……的样子;的;地”。(不常见的用法)

4.动词

5.固定结构

(七)所

1.助词

2.名词,译为“处所、地方”。例:某所,而母立于兹。——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过。

3.【数词+所】表约数,译为“上下、左右”。例: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4.固定结构

(八)为①读wéi(第二声)时

1.动词

2.介词:表被动,译为“被”。例:吾属今为之虏矣。

3.语气助词:放在疑问句的末尾,表反诘语气,译为“呢、吗”

(九)之

1.代词【动词+之】

2.助词

(1)作结构助词

(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去掉“之”后句意无变化。

(3)宾语前置标志。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不译。

(4)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意,不译。【中心语(名词)+之+定语+者(可省略)】

(5)音节助词,凑足音节,不译。【时间副词/不及物动词+之】例:顷之,烟炎张天。

(6)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补语示范:这花美极了。“极了”就是补语。)

3.动词:译为“到……去”。【之+地点名词】例:杳不知其所之也。

(十)焉

1.代词

2.语气助词(句子成分完整)

3.兼词:等同于“于之、于此、于彼、于是”(在其中、从这里、在那里、从这里)

(十一)其

1.代词

2.语气副词

(1)反问语气,译为“怎么、难道”。例:其孰能讥之乎?

(2)猜测语气,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可能”。例:其皆出于此乎?

(3)祈使语气,表示委婉、期望、命令或商量,译为“可(要)、还是、一定(要)”。

3.连词

4.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固定结构

(十二)乎

1.句末语气助词

2.介词:相当于“于”,多位于句中,译为“在、比、对、对于、于”。【乎+名词/代词】

(十三)因

1.介词,可根据语境译为“依照,根据;依靠,凭借;趁着;通过,经由;因为,由于”。

2.连词

(1)表承接,译为“于是、就、便”。例:秦军解(通“懈”),因大破之。

(2)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例: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

3.动词,译为“沿袭”。【因+名词,构成动宾关系】

4.名词,译为“机会”。例:于今无会因。(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

(十四)则

1.连词

2.副词:表判断,译为“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名词:译为“法则、准则、榜样”。

4.动词:译为“效法”。

(十五)与

1.介词

2.连词,译为“和、同、跟”。【与+名词/名词性短语】

3.句末语气助词,表示感叹或疑问,通“欤”。例:无乃尔是过与。

4.动词,可译为“结交;亲附;同意;援助;参加;等待;给予”。

(十六)者

1.助词

(1)指人、事、物、时、地等,构成“者”字结构,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2)【数词+者】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例:或异于二者为之。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例:言之,貌若甚戚者。

2.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可译为“呢”。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十七)也

1.句末语气词

2.句中语气词:用于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十八)于

1.介词

(1)译为“在,从,到”。例:乃设九宾礼于庭。

(2)译为“在……方面;从……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译为“由于”。例:业精于勤,荒于嬉。

(4)译为“向,对,对于”。例: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5)译为“被”。【表被动:(见)+动词+于】例: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固定结构:于是

2虚词和实词有什么区别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而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匿名回答于2019-03-14 17:55:44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