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千言,自是字字珠玑。要说其中分量最重者,我以为是十六章的一句: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为何说这句分量最重?因为最深也最完整地表达了老子思想。此句内涵之广博精深,要作三层分解,方得其清晰面目。三层的每一层,都围绕“道”与“境”展开,即大道与境界。
第一层,先从总体看。
“致虚极,守静笃”的中心词为“虚”与“静”,合之是“虚静”二字。稍了解老子,便知这是老子道家境界之最深处。此为“境”。
“万物并作”的中心词是“并”,意为万物并行共生,本为一体,这是从空间层面说;“吾以观复”的中心词是“复”,即循环往复、周流不息,乃万物变化之根本律则,老子四十章所谓“反者道之动”,这是从时间层面说;这半句合时空、包宇宙,又集中体现老子智慧的最高处。此为“道”。
第二层,再将两个半句分别看。
“致虚极”,何为“虚”?从无限之空间层面看,万事万物皆是相对,与更大的相比无不是小,与更小的相比无不是大,性质只是混沌;从无尽之时间层面看,万事万物皆无定相,处不断变化之中,属性只是空幻。时空合之,这混沌和空幻,就是道家所说之“虚”。“虚”既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属性,又是万事万物总体之相,等同于“道”,庄子所谓“唯道集虚”。此为“道”。
“守静笃”,“静”是什么状态?老子自己说得最多:“静为躁君”,静是躁的主宰,所以静是定;“浊以静之徐清”,水静就会慢慢澄清,所以静是清明;“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不有欲求天地之间自归有序从容,所以静是无欲……归为五字,便是“清静为天下正”。此为“境”。
“万物并作”,自是“道”。“吾以观复”,观者为“吾”,自是“境”。对此道与境的最好解说,正是《老子》直论“道”的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三层,再将这句之四部分作分别看。
“致虚极”,除了“虚”,还有“致”和“极”。
虚就是虚,什么又是“虚极”?便是极虚——时空合一万事万物全体所呈现的大虚、至虚。此为“道”。
“致”就是致力、向着,老子所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如何致?致的是虚,虚对的是实,世间人所求便是实——以为实在、实有,故为妄,须脱实向虚、自轻其心。思维向此处解,心境向此处落,便是“致”。这种修行之状态,亦是“境”。
“守静笃”,除了“静”,还有“守”和“笃”。
“笃”是至深,“静笃”即至深之静。万物变幻,万事无常,从总体去看所呈现恰是一种大寂静,这即至深之静。此为“道”。
“守”的反面是“离”,离于静与本,如众生之心猿意马,躁动焦虑,轻浮散乱。“守”之法即离之反向——归于自己清静本性,不再向外逐求于虚妄,不离即守。将方向从向外转向内、从向物转向心,方向一转状态即一变,即向“徐清”。此为“境”。
“万物并作”,“我”亦万物之一,庄子《齐物论》主旨一句之“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是最佳注解,乃大道与大境之一体。《老子》三十九章亦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
“吾以观复”,除了“复”还有“观”。观即观照、观察,所观是循环往复,背后是天地自然,此为“道”。唯清虚之心可成完全之观,无杂念去扰乱故;集中注意力去观也可开清虚心,不散乱息驰奔故;此为“境”。唯观,可见道,因道法自然,观则是唯一自然之法,舍此皆是人为。
以上三层,皆是分说。以此为基,才能明整句合说之相交相涉、贯通一体——唯虚静之心,可观万物之并作与往复;观万物之并作与往复,可养虚静之心。“致虚极,守静笃”,天地之虚与本心之静是天人相交不二处,庄子所谓“虚者,心斋也”,明虚可得静、得静可通虚,致虚便是守静、守静便是致虚;“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并作循往复之道,往复周流成万物归一之势,万物归一人得以能观,人观之乃得通达于一。
含境界与大智,通最高与最深,合方向与方法,而成知修合一、境我一体,这就是此句的分量所在。既是《老子》主旨,也是最高概括。
全句依“道”“境”,所成正是“道境”。对这道境的最好解说,正是此句随后一句: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就是回到了庄子所念念不忘的故乡,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之境。世之人,却只是倒置之中“妄作凶”。
匿名回答于2021-06-01 23: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