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习惯作法,如果从西周初年算起,在我国至少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1、“伯”是排行老大,“仲”是老二。《说文·人部》:“伯,长也。”“仲,中也。”
举孔子为例:孔子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名孟皮,字伯尼;孔子名丘,字仲尼。“伯仲”两字连用,表示相差不多,难分高下,成语有“不相伯仲、伯仲之间”。排行老大也有不用“伯”字而用“孟”字的。
有人解释说“嫡长为伯,庶长为孟”,意思是说,古代贵族一夫多妻,如果长子是正妻所生用“伯”字,非正妻所生则用“孟”字。
2、“叔”通常是排行老三,但也可以是兄弟中较小的。《说文·又部》:“叔,拾也。”
“叔”字的本义是拾取,字形以手拾豆会意;表示排行次序是假借用法,后来假借义通行,而本义反倒废弃不用了。
如周武王灭商后,孤竹君的两个儿子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长子叫伯夷,次子叫叔齐,就是一例。
3、“季”是兄弟中最小的,可以是排行老四,但不一定是老四。《说文·子部》:“季,少称也。”
段注:“叔季皆谓少者,而季又少于叔。”
汉高祖刘邦排行老三,因为他最小,所以又以刘季为字。补充:孟仲叔季,同时又习惯于四季排行。不管多于或少于四个,“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个,它就是老三。
“春夏秋冬”就因各都分“孟、仲、季”三个月(即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因而称为“四季”。总之,古代兄弟姐妹中排行从长到幼分别称为:伯,仲,叔,季。有三个时,通常取孟,仲,季。
古人又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又把十二个月分为四季即春夏秋冬,每季平均三个月。所以就有了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的叫法。一样的分法: 一个月分为孟仲季,孟仲季就分别是上旬、中旬、下旬。
匿名回答于2019-09-02 11:56:48
匿名回答于2019-10-05 10: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