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外交家?

周恩来

匿名回答于2019-06-08 03:49:40


我国近代能称上外交家的-周恩来:乔寇华只有这两伟人:

匿名回答于2019-06-08 03:35:27


国家一级的领导人,不用说了,总理可兼外交部长,也可分管外交,我想说的是职业外交部长,我最赞赏的是乔冠华,职业外交部长,其次为钱其琛,也是很能干的外长。

匿名回答于2019-06-07 20:47:01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张仪和苏秦

西汉时期的苏武牧羊和张骞

明朝的郑和

匿名回答于2019-06-07 05:41:16


中国历史上的名嘴很多,有本事又霸气的外交家也不少。我说一个大家肯定不陌生,他叫毛遂,就是毛遂自荐的那位。

关于毛遂的故乡,由于历史记载的原因至今存在分歧。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毛遂是赵国平原君的门客。


平原君赵胜是赵国四公子之一,当时门下食客数千人,而毛遂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不敌于是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当时平原君从门客中选出了十九人陪同他一起去楚国,但还差一个。

就在这个时候毛遂出现了,他自荐愿陪同平原君前往。关于毛遂自荐,历史记载还有一段经典对话,就是平原君面试毛遂。

平原君面试完毛遂,觉得这人还不错,于是就带着他一起踏上了楚国国土。


毛遂自荐绝不是一时冲动,到楚国后,平原君都不能很快说服楚王出兵。但毛遂却以三寸不烂之舌,胜于百万雄狮,轻松说服了楚国出兵救赵,解了邯郸之围。

后来回到赵国,平原君对毛遂刮目相看。

匿名回答于2019-06-07 08:31:36


郑和:郑和,明朝太监,云南人,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一说本姓马,云南昆阳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李鸿章:李鸿章,晚清名臣,政治家、外交家,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

周恩来:周恩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匿名回答于2019-06-05 19:57:04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家很多,但要说在外交史上谁最扬眉吐气,酣畅淋漓地彰显大国之风,那就非东汉班超莫属了。

班超,自公元71年以假司马身份首使西域,便以三十六人首战鄯善,火烧匈奴使,亲自射杀三人,烧死百余人,令骑墙的鄯善王震服。总结此战:

1.知从事郭恂乃文俗吏,不足成事,密而不告知,这是知人,不盲从。

2.战前动员:危亡之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是提士气。

3.夜战火烧,这是谋胜。

投笔从戎,这是自知啊,一个40多岁的人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成功永远只垂青有准备的人。飞龙在天,首战即不凡。此后纵横西域三十余年,平定西域五十余国,圆满完成帝国制定的除掉匈奴右臂的战略,协助窦宪完成永除匈奴之患的伟大战略。也为自秦末蒙恬从河套驱逐日渐强盛的匈奴以来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三百年来的恩怨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燕额虎颈,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这是网上的图像,但实际上他可是文武全能,在投笔从戎之前,可是跟着他哥班固抄了n多年的史书。

班超之功,成功因素有三:

其一,强大的国家后盾

其二,深厚的家学渊源

其三,彪悍的个人素质

汉匈之争的最终结局,早在西汉武帝刘彻时期就已现端倪,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有效的打击匈奴,采取结盟大月氏的战略以压缩匈奴的战略大后方,防止每战匈奴都以大纵深战略拖垮汉军的目的。后面的卫青,霍去病也是以转战敌大后方,先阻敌之退路,有效消灭敌之生力军为主的打法才有了后面的伟大胜利。可以说,从汉武时期,谋略上就赢了,胜利只是时间问题。

汉光武帝刘秀有效的贯彻了这一战略,先是利用匈奴内讧分裂匈奴为南北两部。后面打击北匈奴也是首先考虑了消除其大后方西域诸部,这才有了班超的用武之地,这才使其“当校张骞,傅介子”的豪言得以实现。

再说老爷子班彪,在光武帝时期就对北匈奴等边事做了深刻的研究。班氏兄妹无不受其影响。班固却做到了“知行合一”的境地,后世王阳明也当感叹吧。

胸有国与家,无往而不胜。借用王阳明的一句话“我心光明”。





匿名回答于2019-06-07 03:04:44



在新中国著名外交家里,陈毅元帅当然不让要有一席之地的。有人只知道陈毅是军事家,其实在外交方面,陈毅做的也相当出色。


中日之间的“乒乓外交”是世人皆知的,其实在“乒乓外交”之前,中日之间还有一个“围棋外交”,主导者就是时任外交部长陈毅。


建国之后,中日之间的关系持续低迷,只在民间层面有少许交往。中日两国即是邻居也是亚洲大国,这种交往在世界交往史上也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基于此,中国在1958年对日本提出了改善中日关系的政治三原则,希望能中日关系早日破冰。



陈毅在欢迎日本朋友的会议上说:可以先不谈政治,只谈友谊,可以从中日两国人民都喜欢的围棋、乒乓、书法等入手。在场的日本人也对此极为支持,回国之后极力促成了日本围棋代表团在1960年的破冰之旅。


陈毅更在百忙之中抽空亲切会见了日本围棋代表团成员,还作为棋迷和日本代表团成员进行了友好切磋,更是在欢迎日本围棋代表的晚宴上提出,希望中日两国的围棋界今后可以多多交流。这就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围棋外交”定了调,也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



此次访问后,日本围棋界的多位资深人士也呼吁日本政府改变对华政策,多与中国深入交流。在当时的日本,超过800万围棋爱好者,陈老总就抓住时机,想通过这800万围棋爱好者间接改变日本对华的看法。终于在两年之后的1962年,中国围棋代表团回访问了日本,此后中日民间交流明显增多。


陈毅善于借力的外交手段,也被用在了中美两国建交上,成为了新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功勋之一,使得尼克松访华时,还语气凝重的说:“今天,我在这里握手时不能忘记另一个人,他在几个月前去世,他就是陈毅……”。



除了美日两国之外,陈毅还独自或陪同周总理出访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缅甸、印度、尼泊尔、柬埔寨、蒙古、阿富汗、肯尼亚等国和先后几次参加过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


对此,你觉得陈毅在外交领域还有什么功绩吗?欢迎留言评论。

匿名回答于2019-06-15 04:00:54


铁血首相俾斯麦。

中国人大多知道俾斯麦这个名字,但其实并不清楚他做过什么事情。很多军迷能说出纳粹德国造的"俾斯麦号"战列舰的很多细节,但是对这个人却了解甚少。因此,大部分人对他的印象来自于带有偏见的宣传。

俾斯麦的名字叫奥托·冯·俾斯麦,了解德国的人知道中间这个"冯"字代表他祖上是容克贵族。关于容克大家理解成有领地,要打仗的骑士即可,而这在德意志地区更多地代表荣誉,而不是小地主的财富。

在历史上,德意志地区有上百个公侯国,它们之间经常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打仗。其中地盘最大的是奥地利,你把它理解为中国战国时的楚国就可以了,而最能打仗的是来自今天波兰境内东普鲁士地区的普鲁士人,你把它想成是秦国就可以了。

普鲁士有多么能打仗呢?在德国统一前的300年里,它打了无数次战争,只输了两场,还都是输给拿破仑。但是,天天打来打去,也没打出个所以然来,因此即使在拿破仑战争之后,特别是在赢得了滑铁卢战役以后,德意志地区还是四分五裂,落后得不得了。

纵观德意志地区这三百年的历史,可以讲是做事情毫无目的性,虽然出了很多大思想家、艺术家和文学家,比如黑格尔、贝多芬和歌德,但是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很低,而且一直是被他国利用的对象。比如英、法争夺世界殖民地打了七年战争时拉拢利用他们,美国打独立战争时也利用他们,最后英国取得了很多殖民地,美国独立了,法国强大了,德意志地区什么也没有得到。

究其原因,就是统治者们太糊涂。虽然德意志地区出了一大堆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但是知识精英阶层和统治者是完全分割开的,那里的统治者都是一些崇尚强权的军事贵族,也就是容克们。

一般来讲,如果统治者净做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老百姓是要造反的。德意志地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从来不爆发革命,也就是说老百姓的忍耐力特别强。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以至于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花了很长的篇幅专门讲这件事。德国从封建时代,到今天民主社会主义时代,都是靠自上而下的改良。相比之下,它旁边的法国就喜欢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也正是因为老百姓忍耐力强,统治者们才敢有事无事就打仗。

当然,天天打仗总不是个事儿,德意志地区必须走出这个怪圈,在拿破仑战争之后,这个机会来了。从大的契机讲,拿破仑给德意志地区的人,特别是城市里的商人阶层,带来了平等的思想,并且促进了工商业资本家对权利的要求,从具体的契机讲,就和出了俾斯麦这样的政治家有关。

俾斯麦的父亲是个小地主,过去参过军,当过低级的军官,他退役后终日无事,只与友人打猎。他35岁时娶了17岁的妻子,即俾斯麦的母亲门肯小姐。俾斯麦的母亲与其父亲的出生和家庭背景完全不同,自小生活在城市资产阶级的家庭,因而有着比较开放、先进的思想,而不像他的父亲那样保守、守旧。俾斯麦的父亲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军人,为国尽忠,并且给家族赢得荣誉。但是其母则希望他成为政治家,因为门肯不喜欢打打杀杀的事情。

俾斯麦6岁时,父母就将他送到柏林。由于同学们都是来自大城市的资产阶级家庭,因此都看不起他这样一个没落容克的后代。俾斯麦幼年时承受了极大的痛苦与压力。等他进入中学后,依然受到同学排挤,不过俾斯麦试图通过努力读书来让别人看得起他,在中学他学会了英语、法语、俄语、波兰语和意大利语,这为他日后的外交官生涯打下了基础。

俾斯麦中学毕业后,进入了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在那里他还是遭人看不起。这时他年纪已经大了,开始保护自己,天天腰带佩剑,牵着一只大狼狗,和同学决斗过27次。在俾斯麦的整个求学过程中,他一直是被当作一个乡下人被城里人看不起,而两次恋爱也因为没钱结婚而失败了。

从大学毕业后,俾斯麦在各种行业混了几年之后,开始从政。在从政最初的十多年间,他一直是作为外交家,周旋于德意志各国,然后又先后出使俄国和法国,这段经历让他对使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非常娴熟。

1862年,俾斯麦担任了普鲁士首相,并且很快在下议院发表了"铁血演说",从此他就得到了"铁血首相"这个标签。

在俾斯麦就任首相后,他和国王威廉以及军事家毛奇就开始了德国的统一进程。俾斯麦先要解决的是北边的丹麦,因为丹麦经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务。俾斯麦打仗的目的很明确,一是拿回丹麦在1863年波兰革命中乘机拿走的一块有争议的土地,二是通过战争观察当时普鲁士的同盟军奥地利的实力,为随后要进行的普奥战争做好准备。

为了确保欧洲的列强不会干涉,俾斯麦做了一系列的外交准备。首先,丹麦接管了普鲁士和丹麦边境有争议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地,给了俾斯麦开战的理由,英、法、俄三国也不好说什么;然后和奥地利结盟共同攻打丹麦,答应战后将荷尔斯泰因划归奥地利,这样对普鲁士存有戒心的奥地利也不反对。

战争倒没有什么悬念,普鲁士打赢了,然后大家在1864年签订了《维也纳和约》。合约规定丹麦放弃两地,第二年普、奥两国达成《加斯坦因专约》,将石勒苏益格划归普鲁士统治,荷尔斯泰因则归属奥地利。由于荷尔斯泰因在德国的北边,和奥地利中间隔着一个普鲁士,因此这块土地其实奥地利很难管理,而且日后也成了普奥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二步是要将德意志地区最大的奥地利赶出德意志。奥地利虽然也是德语国家,但是因为地处南方,宗教和文化都和北方的各公侯国不同,很难被统一进未来的德国,它希望维持现状,这就和要统一德意志地区的普鲁士有了矛盾。俾斯麦的想法是,既然你不愿意加入,就把你赶出去。这就是接下来俾斯麦要打普奥战争很清晰的目的。

为了保证欧洲列强不干涉,俾斯麦首先答允协助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然后他去和法皇拿破仑三世会晤,表示普鲁士不反对把卢森堡及莱茵河区让给法国,以此确保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同时他利用当时英国奉行的光荣孤立的政策,确保英国的中立。最后,他与和奥地利有矛盾的意大利签订攻守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普鲁士和奥地利开战,意大利也要与奥宣战,并且只有在奥地利向意大利归还威尼斯的情况下,方可与奥讲和。

后来,奥皇因为不满意《加斯坦因专约》的条款,要求用普鲁士最富庶的工业区西里西亚交换荷尔斯泰因,因此俾斯麦以此为借口,指责奥地利毁约,对奥地利开战。意大利也依据攻守同盟条约,同时对奥宣战。

普鲁士在战争中征服德意志北部地区的各个亲奥小邦,然后在决战中打败奥地利。获胜的德国将军们指望着一鼓作气拿下维也纳,但是俾斯麦制止了这种行为。将军们对此很不理解,俾斯麦指指旁边的法国讲,人家在看着呢,意思是不要给列强干涉的口实,毕竟目的只是将奥地利逐出德意志联邦,而不是消灭它。于是在俾斯麦的主导下,普鲁士不仅和奥地利讲和,而且条件极为宽容,以便于今后保持对奥地利的良好关系。

普奥战争结束后,妨碍德国统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后控制着南德诸邦的法国了。因此,俾斯麦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逼使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而普鲁士则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对法国作出进攻,并且打败法国。

在获胜后,如何处置法国,俾斯麦和普鲁士从皇帝威廉到下面的官员都发生了分歧。俾斯麦认为战争胜利了,德国完成了统一,目的达到了就可以了。而民族情绪被唤起的德国人一定要拿回在200多年前三十年战争时期被割让走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就是我们中学课文《最后的一课》中讲的那两个地方),这就和法国结了仇。俾斯麦认为,夺走法国这两块土地,看似赚了便宜,将来却麻烦不断。因此,后世历史学家认为他是开始狂热的德国人中唯一清醒的人。

德国统一后,俾斯麦仍需面对众多国内外问题。对内,他一方面打压天主教与左派劳工,另一方面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来拢络工人阶级,使得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劳工立法的国家。对外方面,俾斯麦一直避免树立外敌,他自称"诚实经纪人"来协调欧洲大国的纷争,其表现和姿态与人们印象中的"铁血宰相"的风格完全相反。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俾斯麦和欧洲各国签订了很多友好条约,确保德国有一个长期和平的时期,能够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正是靠这样韬光养晦的国策,德国得以悄悄地超越英国,成为了欧洲最强国。

1888年,老德皇威廉一世逝世,经过了其子几个月的过渡期,其孙威廉二世继位,时年仅29岁。这位年少气盛的新皇帝觉得73岁的俾斯麦"暮气沉沉",毫无进取心。于是一年后俾斯麦退休回家,结束30年执政。

1896年,73岁的李鸿章在访德时专门拜会了81岁高龄的俾斯麦。大清国当时唯一不糊涂的老人,和德国唯一不疯狂的老人相谈甚欢,这也是在情理之中。几年后,这位欧洲的宰相悄然离世。此后不久,德国走向了俾斯麦生前一直努力控制并防止的军国主义,最终的结果大家都很清楚。

匿名回答于2019-06-06 07:57:30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他把新中国只有10个国家的朋友圈,硬是发展到了107个建交国家,在他的一手操持下,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他是唯一一个在非洲大陆掀起现象级崇拜热潮的中国外交家,周总理出访非洲,直接带动了25个非洲国家和中国建交,广大非洲人民为周总理所展现的伟大人格和中国的公正立场而倾倒;

他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下子拉近了广大亚洲,非洲国家和新中国的距离,至今仍是国际交往的准绳;

周总理与尼赫鲁

他的魅力无人能挡,肯尼迪夫人杰奎琳,西哈努克亲王的王后莫妮克公主,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作家冰心,中国妇科奠基人林巧稚都是他的迷妹;

基辛格博士在谈判桌上对周总理心悦诚服,他回忆说:“周恩来温文儒雅,耐心无尽,聪慧过人,机巧敏捷,他在我们讨论之际,轻而易举地就点破了我们新关系的实质,似乎除此之外别无明智的选择。”

周总理与尼克松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在建交谈判结束后赞扬说:周总理无论是作为政治家,还是作为人,都是出类拔萃的。

法国与英国的元首和外交家们,对周总理高超的智慧和谈判艺术更是敬佩不已,两国分别于1964和1972年与新中国建交。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多次表示周总理是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外国领导人;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称:“周总理对世界情况知道得很多,对人态度诚恳,谈问题明确并且敏锐,在我所见过的世界各国领袖中是少有的人物。”

周总理与田中角荣

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后的宴会上,斯大林钦佩于周总理的外交才华,向周总理敬酒,称:“周恩来同志,我祝你万事如意。”

周总理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和开创性的理念,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了广泛的尊敬以至崇拜。总理英风,山高水长!

周总理、陈毅与蒙哥马利元帅

匿名回答于2019-06-07 09:16:27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