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0)“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王朝网罗武备人才的重要制度。
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有名可查的武状元,不过280人左右。算下来,平均每四年多,才有一个武状元的名字流传下来。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国历史上最强的8位武状元。
员半千:中国第一位武状元
员半千(621~714),字荣期,唐代齐州全节(今章丘)人。员半千为武举第一人,我国第一位武状元。
唐高宗永隆元年,考武举,凡举八科皆中。唐高宗李治御武成殿,亲自面试举人,问天阵地阵人阵如何?半千曰:'师出以义,有若时雨,天阵也;兵在足食,且耕且战,地阵也;卒乘轻利,将帅和睦,人阵也。李治大喜,授武陟尉。
武则天时期,欣赏其才能,继续提拔,不仅当贴身秘书,还当贴身侍卫。但是员半千不喜自己的官职,且同僚又是不学无术之人,便羞与为伍,请求不设控鹤府,不想武则天大怒,下迁水部郎中。
《新唐书》中提到,“会诏择牧守,除棣州刺史。复入弘文馆为学士。武三思用事,以贤见忌,出豪、蕲二州刺史。”
没过几年再起,员半千就当了好几个地方的州刺史。员半千治理地方,不靠人才靠政策思想,人们在他的治下都懂得礼义廉耻。
唐睿宗时期,仍然当弘文馆学士,辅佐太子李隆基,封公。递了辞呈,被驳回。员半千一生经历了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李隆基,一共六代。
开元九年,卒,年九十八。
郭子仪:历史上唯一历经7朝的武状元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
当时是武则天为皇的时期,因为朝廷缺少将才,对外战争中总是吃亏,于是为了充实军队,她在科举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一门武科,用来选拔武艺高强的人才,增强边防力量,带军打仗。郭子仪错过了文科,于是他走上了武科这条路,并且夺得了第一,成为一名武状元,开启了他参军报国,建功立业的征程。但后来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元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758年,进位中书令。759年,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公元762年,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不久又被解除兵权。
公元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
公元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他一生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其中充当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的保护神、擎天柱。
郑冠:中国历史唯一一位文武双科状元
郑冠,文武双科状元,生卒年,字号籍贯不详。唐穆宗长庆三年(823)癸卯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八人。考官:礼部侍郎王起。试题为《丽龟赋》等。同科有袁不约、李敬方等。取状元后入仕,大和二年(828)登军谋弘远、堪任将帅科(唐代考试科目之一),同科有李式。
郑冠又中武举状元。曾官户部郎中,不知所终。他因此成为中国历史唯一一位文武双科状元。郑冠擅长书法,据元和九年(814年)李蟠述,裴潾正书,《济亭记》为其所篆.。
朱虎臣:古籍中记载的年龄最小的状元
朱虎臣是古籍中记载的年龄最小的状元。朱虎臣,号武伯,浮梁人。《宋诗纪事》记载:绍兴年间(1131-1162),朱虎臣年仅九岁,参加了朝廷举行的武殿试,他射出十支箭,其中有九支射中目标;朝堂之上他面对群臣,从容镇定,滔滔不绝地讲评《孙子兵法》,推演《诸葛八阵图》,被朝中大臣赞誉为神童,皇帝特赐予他武状元,官封承信郎。
李遵顼:唯一做皇帝的武状元
李遵顼,西夏崇宗之曾孙、李安全堂兄弟、李彦宗之子,虽辈份比桓宗、襄宗低,但年龄却比他们大。西夏天庆十年(公元1203年)后统领西夏军事。
虽然史书记载:"端重明粹,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但根本是一个比襄宗明智不多的昏君。
1211年发动宫廷政变,废襄宗自立,改元光定,全盘承袭襄宗自取灭亡的政策,继续破坏金国与西夏关系,发兵侵金;金宣宗也不遑多让,决定痛击西夏。更不幸的是,夏军军力早已废弛,因此不断战败,反而没有令遵顼知难而退,更激起他的野心和战欲,继续发动战争,令人民家破人亡,民怨四起,经济严重破坏,国势直线下降。在位期间根本没有想过与金国议和,虽不断有忠良之士直言进谏,但一一被他痛骂,包括其子李德任。1224年,传位于子李德旺,为西夏唯一的太上皇。1226年病卒,年64,谥英文皇帝,庙号神宗。
遵顼年少时虽贵为宗室,但勤奋上劲,史载其︰"端重明粹,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于西夏桓宗天佑十年(1203),庭试大显身手,夺得第一,后仕途一路顺畅,至以状元身份为皇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可谓弥足珍贵但其人政略昏庸,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上冒失轻率,反复无常,招致蒙古金国的双重打击,又及常年战事频繁,国家不事养息,终使西夏经济严重破坏,国力不振。
许泰:唯一被皇帝收为义子的武状元
许泰,字号不详,江都(今江苏)人。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甲子科武会试第一人。此科共取中武进士35名,许泰等8人答策俱优,马、步射共中六箭以上,升署职二级。孝宗赐宴光禄寺,命兵部尚书刘健主持。在大明朝现有史料可考的52名武状元中,许泰是官职最高的一个(左都督,正一品);也是唯一被皇帝收为义子、唯一被赐国姓(朱)、唯一被封爵(安边伯,永定伯)的武科状元。
马全:唯一先中探花,后又考中武状元
武状元马全,山西阳曲人,原名马王泉,是一位性格耿直,武勇超群的英雄人物。
乾隆十七年(1752)他考中一甲第三名进士,即武探花,授官福建游击。他与同僚某人语言失欢,发生斗殴。某人敌不住马全,由衙门逃到城门外,马全骑马追到城濠的桥上,两人再次奋拳搏斗,后来竟一起落入城濠。因为这件事,他被参劾罢官,只好流落北京。
过了几年,他改名马全,重新参加乾隆二十四年的武乡试,取得武举人资格。第二年参加武会试、殿试,居然以优异成绩获取一甲一名武状元。殿试外场的时候,乾隆认出了这位技勇出众新科状元马全,其实就是几年前的武探花马王泉。马全不胜惶恐,乾隆爱才心切,居然不咎既往,使马全重新获得为国效力的机会。后来,他参加了平定金川叛乱的战争,在木果木之役中,率部殿后,英勇殉职。
他是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
张三甲: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
张三甲,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武状元,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
张三甲,字鼎臣,号魁轩,又名荣甲,清光绪丙子年(1876年)十月五日生于开州户部寨村,一个清贫而又尚武世家。
自幼因受父辈熏陶学到不少招数,及长武艺日精,不管是枪、刀、剑、戟,还是弓箭、软鞭等各有独至之处,尤以大刀起舞称著乡里,三甲的弟弟冠甲及武友们虽随三甲同时苦学练习,但是不及三甲所学精熟。他的见三甲虽十五、十六岁已成彪形大汉,又兼膂力过人,是块以习武成大器的料,就送他到杨什八郎村拜开州武林高手杨国昌为师,以期三甲报效国家、光宗耀祖。
匿名回答于2020-12-11 06:3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