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名篇《泉水》,我们先来读一下全文:
泉水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
载脂载舝,还车言迈。
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
思须与漕,我心悠悠。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这首诗写的是卫女远嫁,思乡而不得归。2700年前,这位卫国的大小姐,想起了家乡的泉水,思念家乡的亲人,但受限于礼法而不能回家,心中委屈忧愁,回想出嫁的过程,叹息不止!这首诗也被认为中国最早的思乡诗。
这位姑娘到底是嫁到哪里,在哪儿思乡呢?虽然历史上一直说法很多,但我认为是在东平。
为什么?因为诗里面出现了诸多地名,我们可以从中推测一二。
诗里面的“思须与漕”一句中的“须”,指的就是东平。宋代王应麟《诗地理考》中云:“《水经注》:‘濮渠东迳须城北,《诗》‘思须与漕’。《地理志》:东郡须昌县,故须句国,今东平府须城县。漕,即漕邑。《括地志》:白马故城在滑州卫南县西南二十四里,戴延之《西征记》云“白马城,故卫之漕邑”。傅氏曰:自须至漕,由东而西也。”
在春秋时期,宿国、须句国,都是在东平,有一部分还是卫国的地盘,卫国与须句一东一西,算是友好邻邦,卫国的大小姐们嫁到宿国或须句国,是顺理成章的。
诗中“出宿于泲,饮饯于祢”,泲,就是济水,济水过卫国而至须句,都是济水之滨,从西向东的一条济水,便串起姑娘的思乡之情。祢,有人说是地名,各种考证,祢的意思是祭祖的祠堂,女儿远嫁,行前祭祖。
诗中“出宿于干”。《郡国志》:东郡卫国有干城。故发干县,今开德府观城。观城就是现在聊城莘县的观城镇,我们看这一趟线,从卫国都城朝歌,也就是鹤壁淇县,到东平,中间正好路过的就是观城。
所以,有不少考证的,说卫女嫁的又是许昌又是邢台的,从地图路线上看就很不靠谱,卫女出嫁所经之地,就是奔着东平去的。
东平山水锦绣,不论是到东平的,还是离开东平的,都在怀念东平的山水,司马光离开东平后,写了两首诗《奉和始平公忆东平》,怀念东平的山水人文。刘敞在任郓州太守时也曾写下“信美非吾土,思乡更倚楼”的乡愁诗,南宋文学家巩丰(巩庭芝之孙),虽然生长在南方,仍然不往东平祖地,把自己的诗文集命名为《东平集》。
出门在外,总是以家乡东平为荣,荡气回肠水浒传,碧波万顷东平湖,这就是家,也是我永远的乡愁。
匿名回答于2021-08-12 16:57:58
匿名回答于2021-08-12 22: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