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搭建结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上而下法,另外一种是自下而上法。

一、自上而下法
自上而下法即提出主题做分解,就是采用总分总的思路,先提出主题,明确中心思想;再搭建起框架,用论点进行支撑;最后用论据来充实框架,做到论据翔实。
自上而下法适用于已经明确主题的情况,在明确主题之后,再构思内容。明确主题就是明确结论的具体状态。
自上而下法主要分三步进行,下面以写竞聘演讲稿为例来说明。
第一步,明确表达的主题。竞聘演讲稿的主题非常明确,那就是要竞聘某个单位的某个岗位。
第二步,为主题搭建框架,寻找论点。想要说服对方选择自己,必须向对方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那么从哪些方面来展示呢?
首先要明确一点,介绍自己必须站在对方想要了解你的角度去考虑。想一想对方最终想录用什么样的人,要完成哪些工作任务。
我们可以先介绍一下自己以往的工作经历,取得了哪些成绩,做过一些什么项目,获得了哪些奖项。然后分析自己的竞聘优势,包括自己掌握了哪些技能,拥有哪些能力,有哪方面的特长等。
最后谈一下自己如果竞聘成功后的工作设想,计划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
这样我们的框架就搭建起来了。
第三步,为框架填充翔实的论据,支撑框架。哪些证据能证明我们的工作业绩突出、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列举出相应的证据,用这些证据来支撑起框架。
用自上而下法搭建结构,必须体现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四项原则。
结论先行,就是先提出主题和结论。结论要具体,尽可能用数据和事实性的描述阐述清楚事物的真实状态,而不是只提一个笼统的、抽象的概念。
以上统下,就是要做到框架能支撑主题或结论,充实框架的论点和论据能支撑起框架。
归类分组,就是框架之间要做到不重不漏,充实框架的论点、论据也要做到不重不漏。
逻辑递进,就是所有的框架、论点、论据,其摆放的顺序必须符合一定的逻辑,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必须逻辑清楚。
通过多阅读、多学习、多了解信息,不断学会和掌握各种思维框架,可以有效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

二、自下而上法
自下而上法即概括总结做聚合。我们想做一件事,但不知道如何开始去做,该怎么办?这时就要用到自下而上法。
自下而上法就是先把相关的信息尽可能地罗列出来,并对所有罗列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然后运用归纳法对信息进行按组总结,根据归类整理的内容,结合自身需求和实际情况,最终做出选择。
自下而上法分三个步骤进行实施:
第一步:罗列要点,就是把与主题相关的所有要点和信息尽可能多地罗列出来。
第二步:归类分组,把属性相同、维度相同的要点进行分组,然后归纳。对一些句式很长、信息量很复杂的情况,可以先简化信息,把长句式总结归纳成一个词组或者短句式,再进行归类分组。
第三步:得出结论,找出规律,并对照现实进行总结。
匿名回答于2021-07-24 19: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