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就是有前瞻性,要超前部署;
创新:是建设一个创新性的社会,用创新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绿色:就是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坚持事物的本真和纯正的本色;
环保: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更深一步地理解和执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网络建设:网络技术要大发展,以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和社会对网络科学作用的需求。
匿名回答于2022-09-06 18:16:22
2.优化需求格局。最主要就是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占国内需求的比重。必须提高居民消费率,减轻房价房贷等对消费的挤压。壮大中等收入人群,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改革户籍制度等。
3.优化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消费占内需的比重必须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使居民收入增长努力同步甚至快于经济增长。他指出,从数据来看,居民的劳动报酬大于居民消费支出,但医疗、各类补贴、公积金等不计入居民可支配收入,因此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比提高居民劳动报酬对消费的作用更大。
4.优化生产格局。要提高消费型产业比重,特别是提高中高端产品规模和比重。
匿名回答于2022-09-06 19:16:13
二是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不断巩固和增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
三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增加就业和收入,创造需求能力,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
四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
五是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求。这五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了有机的内在逻辑体系。
匿名回答于2022-09-06 19:24:08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长期的战略,相应的制度建设和改革措施必须先行,其重点是法治化、市场机制的健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等方面。这既需要持续的制度创新,也需要提升政府的市场监管能力。
二是完善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在“逆全球化”冲击下,全球供应链体系受到破坏,建设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内容。这既需要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地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也需要促进产业链在国内的有序转移,优化产业链的区域布局。
三是强化全方位创新。科学技术是打通国内经济循环的有效手段,畅通国内大循环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将全方位创新与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既要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弥补产业链高端环节的薄弱,也要积极探寻利用高科技手段参与国际循环的新途径。
四要加快国内需求体系建设。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循环系统中,国内需求是重要的一环,能够引导企业从满足外部需求转向内部循环流转,为国内企业提供创新动力和强大的利润保障能力。加快构建完整的国内需求体系,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加突出民生导向。
从构建国际外循环体系看,需要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要继续参与经济全球化。要展现大国的责任担当,为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作出中国贡献。
二要通过“一带一路”推进全球化。以“一带一路”建设把过去被忽视的发展中国家纳进来,并以更开放的平台让发达国家持续参与,这是我国参与国际循环的一个重要渠道。
三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以中国自身开放来促进世界各国相互开放、共同开放,以更高水平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所作出的规划和战略部署。凝聚共识奋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必将引领中国经济巨轮沿着高质量发展新航道破浪向前、行稳致远。
匿名回答于2022-09-06 19:47:16
第二,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单循环,而是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两者相互联系,是有机的整体。
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地区小循环,而是全国大循环。畅通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不能只考虑本地区的小市场,搞小循环,这是不行的。
第四,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传统大循环,而是时代大循环。时代大循环要基于数字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我们要实施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进而促使整个国民经济降本提效。
第五,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供需一侧单一发力,而是供需两侧共同发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先导性和主导性作用,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前提和保障。但是,我们也不能单一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是应该在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要重视需求侧系统性升级,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系统性升级统一起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第六,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某一经济部门的事情。
匿名回答于2022-09-06 20:11:28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而做到这一点,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
要以实现国民经济体系高水平的完整性为目标,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着力打通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供求动态均衡。
匿名回答于2022-09-06 22: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