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千里家书只为墙的典故?

“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清朝康熙年间,有账、吴两家邻居,他们之间的院子有一条供大家出行的小路。有一天,吴家想修房子,占用这条路,但张家人却不同意。两家人因为一条路翻了脸,还闹到县衙去了。

可县衙忌惮两家人的身份,不敢妄下定论。张家人一气之下写信给张家主人张英,要他来主持公道。张英是当时朝廷的大学士和礼部尚书,因政务繁忙常年不在家。看到家书本来很开心,却没想到妻子的家书竟是因为那条巷子,于是他便给妻子回信一封。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收到回信的张家人醒悟了,主动让出三尺地。而吴家人也被张家人的做法感动了,也主动让出三尺地。两家人因此冰释前嫌,还一不小心造出一条著名的六尺巷。后人经常用六尺巷来形容待人宽容以及和谐相处之道。

张英是清朝的一代贤臣,而他的儿子更是清朝中期非常著名的汉人大臣——张廷玉。康熙年间踏入仕途,后又辅佐了雍正皇帝。先后担任过礼部、吏部、户部尚书、内阁首辅、军机大臣等要职,为清朝的统治鞠躬尽瘁。

张廷玉在朝廷的地位很高,可他却从未居功自傲,权倾朝野,而是一生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因此张廷玉成为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匿名回答于2020-11-15 09:22:55


相传古代,有一个人做了知县,在外地当官的时候,收到了家里的一封家书,书信内容是自己家里和邻居因为围墙在哪一边闹得很不愉快,给他写信,让他以官压人。

这位知县看罢来信,提笔回复一封家书: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收到这封书信后,羞愧难当,主动把自家围墙往后移了三尺,缩小了自家范围给邻居,从而流传千古,成了一个历史典故。

匿名回答于2021-11-13 08:05:22


这个是一个典故,宋朝宰相吕蒙正的老父亲在老家与邻居发生的一见事情,邻居在两家中间要砌一道墙占了吕家一尺的地方,吕老爷子觉得你占了我一尺的地方必须给我一个说法,让把墙拆了从砌,邻居没有听话依然没有往后挪,吕蒙正父亲觉得没有脸面,给儿子写了一封家书托人代给吕蒙正,吕蒙正看了信之后写了一首诗:

千里家书为道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尤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从这首诗中看出了吕蒙正作为一个宰相的宽宏大量,真是应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谚语,父亲看了恢复的家书,倍感羞愧,主动找邻居承认错误,邻居也觉得不好意思,主动在自己原有地方往后挪了一尺,两家从归于好,后来后人为了纪念这段典故把这个巷子改名一尺巷,这就是千里家书只为墙的典故。

匿名回答于2022-07-18 03:53:15


千里修书只为墙的典故:这句诗句是出自六尺巷的传说。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

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

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

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匿名回答于2021-05-06 10:30:55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