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回答于2021-04-23 06:55:26
在古时候的抗洪抢险中,曾出现了很多清官好官和民间抗洪英雄,他们毫不含糊,奋勇当先,团结带领百姓一起抗洪,留下了不少感人至深的故事。
韩愈被贬潮州,亲自蹚水做记号
唐代韩愈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文学家,其实他更是一位卓越有建树的官员,对朝廷上的不正之风,他敢于进谏善于进谏,因此常常遭到皇帝贬黜,同时他还是一位抗洪英雄。
元和十四年(819),宪宗皇帝迎佛骨入大内,韩愈直言不讳上奏《论佛骨表》力谏,惹得唐宪宗"龙颜大怒",一纸诏书就将韩愈贬到数千里外的广东潮州任刺史。
韩愈千里遥远来到潮州上任,上任后就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韩愈初到潮州,正逢暴雨成灾、洪水肆虐,四周农田沦为泽国,百姓深受其害。
韩愈不顾旅途劳顿,立即投入到抗洪抢险中来。他亲自冒雨出城勘察灾情,查明受灾情况,以便部署抗洪救灾。韩愈发现洪水从北面山上汹涌而来,他认为必须疏导堵住山洪,城里的百姓才能免受惨重的损失。
于是韩愈以地方最高长官的名义下令:全城总动员筑堤防洪,根治水患。韩愈深知身为父母官的责任重大,他一马当先冲在抗洪的第一线。韩愈骑着马在城北山坡上上下下蹚水做记号,吩咐随从在他做有记号的地方,都插上竹竿,标明堤线,要求大家按竿标筑堤。
百姓闻讯前来,只见韩愈插的标杆早已成行,城北俨然变成一座"竹竿山",于是群情激昂抢筑堤坝,经过大家不懈奋斗,很快筑成了大堤,堵住了汹涌的洪水。从此潮州再也没有了水患,百姓纷纷传颂韩愈的事迹,把他视为潮州的抗洪英雄,北山从此也被命名为 "竹竿山"。
明代平民英雄,用身体堵住决堤豁口
明代嘉靖年间,河南出了一位平民英雄,在黄河即将决口之时,他用身体堵住即将决堤的豁口,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挽救了无数黎民百姓的生命,保护了即将收获的千里良田。
这位抗洪英雄叫黄寅,号金龙,人称黄金龙,河南郾城县人。黄寅的父亲是一个不识字的农夫,由于黄河泛滥,被当时的朝廷征用为河工,在黄河工地筑堤。黄金龙从十二岁起,就常常离开家乡,代替父亲去黄河工地当河工,在当时朝廷征用的本村河工中,他的年龄是最小的,替父出工的行为受到村民称赞,誉为"大孝子"。
在黄金龙二十岁那年,得知父亲在治黄工地患病不起,黄金龙心急如焚,辞别母亲前往工地看望父亲。由于连日暴雨,道路难行,黄金龙走了四天四夜,才抵达武陟黄河口。当时,电闪雷鸣,暴雨如注,黄河浊浪滔天,水流横冲直撞,加上连日大雨堤防被雨水浸透,随时有跨堤决口的危险。
黄金龙在暴雨中寻找父亲驻地,当行至一处堤防时,发现有一处泉涌漏水,继而堤防被洪水撕开一条缝隙,紧急关头,黄金龙赶紧鸣锣告急,河工们纷纷赶来,开始堵塞豁口。此时,水流甚急,若不及时堵塞,豁口继续扩大就要跨堤,黄金龙来不及多想,纵身跳进豁口,指挥民工朝他身上倾倒沙石。经过两个时辰的努力,豁口被堵住了,水中的黄金龙却不见了踪影。
雨过天晴之后,数万河工在黄河打捞黄金龙尸体,就是不见下落。为了表达对黄金龙的敬仰,黄河两岸的百姓自发捐资,前往黄金龙家乡叩谢,并在村中修建一座"黄大王庙",纪念黄金龙牺牲生命、抗洪救民的大义之举。
匿名回答于2021-04-26 11:27:22
1998年特大洪水是一场包括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江河流域地区的大洪水。是继1931年和1954年两次洪水后,20世纪发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之一;嫩江、松花江洪水同样是150年来最严重的全流域特大洪水。
据初步统计,包括受灾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四省,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3.18亿亩,成灾面积1.96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660亿元。
匿名回答于2021-10-08 22: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