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东汉末年为什么地方有军权?

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外戚与宦官争权


外戚与宦官争权是贯穿整个东汉的特征,从东汉第四位皇帝汉和帝开始,东汉就陷入了一个不断循环的怪圈:

皇帝寿命不长→小皇帝继位为帝→太后垂帘听政→外戚掌权→皇帝联合宦官干掉掌权的外戚→皇帝从外戚手中夺回权力→宦官掌权。

二、士族的崛起

东汉末年士族力量从地方一直到中央开始不断强大,把持着地方的经济、土地、人口、用人推荐权以及舆论,但在政治上,士族是受制于外戚及宦官的,尤其是东汉末年的桓灵二帝时期,两次党锢之祸把大量的士族排除在政治之外,使其不能参政,所以诸葛亮才在《出师表》中说道: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

士族在其他方面的强盛,与他们在政治上的无作为形成鲜明的对比,事实上,士族们一直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黄巾起义的发生,让汉灵帝暂时解除了党锢之祸,大量的士族开始参与政治,以打击黄巾军进入政治圈,连刘备这样没落皇族也靠打黄巾军当了官,足以说明当时的政治形势。

三、野心人物的出现

士族之中也不是铁板一块,人多了,什么样的人都有,作为士族领袖的袁绍其实就是东汉末年最大的野心人物,袁绍的野心大到什么程度呢?他想推翻东汉政权,自己做皇帝,这从官渡之战就能看出来,官渡之战前,袁绍就直接带着政权班子,准备打败曹操之后,有进一步的政汉行为,但可惜袁绍败了。

从某种意义上,袁绍就是另一个版本的董卓,只不过董卓的恶表露了出来,袁绍的恶隐藏得很深,袁绍在东汉末年的行为举止刻画了一个野心家的表现,为了自己称霸天下,不惜引发整个天下的动乱,而东汉末年争取最高权力的,全部来自东汉政权内部的官员,这一点与其他所有朝代都是不一样的,但这却是东汉灭亡的原因。

匿名回答于2022-01-28 06:52:29


东汉末年,张角起义,朝廷发诏:自募军队镇压起义。

地方割据,军阀四起,淮南袁术,冀州袁绍,荆州刘表,徐州陶谦,益州刘璋,辽东公孙瓒,凉州马腾,…

黄巾起义被镇压,西凉董卓入京,朝廷后宫被乱,导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最后攻入洛阳,以孙权获得全国玉玺结束。

匿名回答于2022-01-28 06:42:13


原因有三

一、政治上州牧只手遮天

东汉的地方行政机构沿袭了秦汉以来的郡县两级,郡之上设有州,只不过,州开始仅仅是个监察单位,州刺史只负责考核郡守和县令的政绩,既无政权也无兵权。

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汉灵帝接受太常刘焉的建议,重置州牧,史称“废史立牧”。把州设为郡县之上的更高一级行政单位,设置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担任,让其拥有地方军、政之权,以便加强地方政权的实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进剿黄巾残部。

比如以刘焉为益州牧、黄琬为豫州牧、以刘虞为幽州牧等。这些州牧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只手遮天,结果就是造成了各地割据军阀的形成,包括刘焉在内的州牧上任后基本就不再受朝廷的控制。

二、经济上豪强富可敌国

东汉的经济制度可分为庄园经济和小农经济。随着东汉末年天灾不断,粮食大量减产,小农经济濒临崩溃,土地兼并和人口依附加剧,穷人越来越穷越来越多,而富人越来越富,诸如袁绍、袁术等豪强富可敌国,遂逐渐形成割据。

三、军事上军事强人拥兵自重

东汉末年,狼烟四起,西有羌族叛乱,东有黄巾起义,北有匈奴侵扰,东汉朝廷无力用中央军平叛,只得将军权下放至地方,使得一批具有野心的将领或官员借着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拥兵自重割据地方,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揭开了序幕。

四、思想上宗教领袖一呼百应

东汉末年,由于瘟疫流行,民不聊生,不仅无法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也无法解决人们的医疗问题,老百姓们只得求助于宗教。

一些宗教领袖便以治病救人为号召,广招信徒,一呼百应,如天师道(五斗米道)教祖张陵之孙、第三代天师张鲁割据汉中,并在此传播五斗米道。

五、中央皇权皆是幼儿皇帝

在地方势力增强的同时,东汉的皇权却开始衰微。据统计,东汉中后期10位皇帝的平均登基年龄为10.6岁,平均死亡年龄为18.7岁。

由于皇帝年幼,无法亲政,皇权就落入外戚和宦官之手,外戚和宦官互相倾轧,号令往往不一,没有一个英武之君能号令朝臣,政局只能混乱。

汉灵帝驾崩,汉少帝即位之初,外戚大将军何进在和宦官在对抗中被杀,袁绍、曹操又带兵杀入宫内,碰见宦官,不论大小,全部杀死。

董卓乘虚而入,带兵入朝,独揽大权,随后废汉少帝,立刘协即位(是为汉献帝),又迁都长安,东汉皇权实际上自此已亡。

这样,由于州牧、豪强、军阀、宗教领袖,每一种势力凭借各自的优势对抗势衰的中央皇权,拥有了割据称霸一方的实力,再加上董卓乱政的导火索,群雄乘机割据,东汉王朝就此崩溃。

匿名回答于2022-01-28 06:42:47


地方有军权有三个原因:中央混乱、朝廷权威扫地和地方发展机遇。这三个原因,东汉末年都已经具备。

东汉中央混乱自汉和帝已露出苗头。和帝即位时仅十岁,窦太后临朝,提拔窦宪参与机要,又借章帝遗诏提拔窦氏宗亲。外戚擅权大幕就此拉开。和帝扳倒窦宪,只好依靠宦官。于是和帝事成后常和宦官议事,宦官干政亦由此发端。和帝后几任接班人均年幼而立,所以和帝朝故事总重复上演。

匿名回答于2022-01-28 06:44:04


东汉末年因为中央政府无力剿灭农民起义,所以允许组建民团剿灭起义,逐渐发展为地方拥有军权。

在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爆发大量农民起义,尤其是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中央政权的威信,为了剿灭农民起义,东汉政府允许各地组建地方军队,进而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

匿名回答于2022-01-28 06:45:12


东汉末年时期的朝廷被称为历史上最腐朽的政权。主要体现是:

1,宦官崛起,士大夫与宦官的斗争愈演愈烈,这也引发了后来的党锢之祸。

2,朝廷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加剧,豪族地主势力不断膨胀,最终导致统治集团公开分裂, 农民起义大规模爆发。

因此,为镇压农民起义,朝廷只能选择和鼓励地方豪强自己组织军事组织来保障治安,维护朝廷统治。

匿名回答于2022-01-28 06:49:59


东汉末年,皇权已经很衰弱了,各地的藩王或者各地的地方官员都不受国家节制,全部都拥兵自重,逐步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而势力发展的同时,又存在互相讨伐互相兼并,所以,各地的地方势力不断的发展自己的军事实力,东汉末年的地方军权也就是这么发展而来的。

匿名回答于2022-01-28 06:56:36


东汉后期各地军阀割据,他们有不少人身份是朝廷任命的地方官。东汉末年,这些地方官为什么能够拥兵自重?

地方官想要割据需要三个条件:中央混乱、朝廷威权扫地和地方发展机遇。这三个条件至东汉末年这些条件全部凑齐。

东汉末年地方官能拥兵自重首先是因为东汉朝廷当时无力主持大局,导致地方有了松动的可能;然后,朝廷能臣隐退,威权旁落,导致地方开始质疑朝廷的合法性;最后,朝廷必须依赖地方维持版图,地方扩军,再和豪族结盟,这让他们足以自恃——拥兵自重的局面形成了。

匿名回答于2022-01-28 07:02:33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