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汉中后期起,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实力开始增强, 政治上,两汉察举造成了一些官僚世家。经济上,世家大族占有了极多的土地和劳动力,拥有巨大的财产,为其政治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占有土地多少为评价的中国古代社会,世家大族通过各种方式兼并土地。 军事上,豪强趁中央政府解体之机扩张私人武装。文化上,世家大族拥有左右舆论的特权,他们特别强调儒家学说,保护自己的地位。所以察举制已经走到穷头陌路,新的制度取代只是时间的问题,所以其产生具有必然性。
后汉的战乱时期对官员人选的要求更着重于才能。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士人流徙迁移,致使汉“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九品中正制保证了选官在动荡年代的延续。
九品中正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中正官是否“中正”是关键。初期选任中正比较慎重,多数中正对士人的品第也比较认真,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东汉以来浮华朋党之风,扭转了选士腐败的局面,国家也能选到一些有用之才。
但是后来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位居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他们品评士人,往往把门第家世作为唯一标准。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拔人才的方向,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这样就堵塞了寒门士子的仕进之路,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那些门阀世族子弟由于前程无忧,也不愿下苦功去学习。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教育。而门阀世族把持选士任官大权,归根结蒂也是为皇权所不容的。统治者的权力一旦有所巩固,必然要采取措施来加强对选士权的控制。
终于当战乱渐渐平息,世家大族们已腐朽到难以保住自己地位时,九品中正制开始走上了尽头。
匿名回答于2021-07-26 04: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