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克服怯懦思想
目前,在老年人中,自杀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自杀的本身就是怯懦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比死更有意义。
2.正确地对待疾病
疾病是人类的敌人,它危及人的健康和生存。和疾病作斗争,某种意义上是和死亡作斗争。积极的心理活动有利于提高人的免疫功能,良好的情绪、乐观的态度和充足的信心是战胜疾病的良药。
3.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任何人都不是为了等待死亡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因此,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每个人心理活动的关键。生活、学习、工作、娱乐才构成了人生的意义。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提出生命有尽,可以使人们认识到个人的局限性,从而思考怎样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怎样去度过自己的岁月。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死”的思考,实际上是对“整个人生观”的思考。
4.心理上对死亡做好充分准备
当人们步入老年期以后,面临的是走向人生的终极——死亡。人们追求优生、优活,也希望善终、优死,即使临近暮翁、濒死也不逊色。怎样尽量使自己剩余的时间过得有意义?认识和尊重临终的生命价值,这对于临终的老人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死亡教育的真谛所在。
虽然人们都明白“人生自古谁无死”的道理,但是要做到很安定地对待死亡,从心理上接受死亡、战胜死亡,并不是容易的事。对老年人进行死亡教育并不是让他们去掌握生死学的艰深理论,亦不必将有关死亡的所有问题全部讲清,而重点在于了解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宗教背景,其原先对死亡有什么看法,现面对死亡或即将丧亲的情况下,最恐惧、担心、忧虑的究竟是什么?根据他们的有关情况,运用生死学的知识,帮助老年人解决对死亡的焦虑、恐惧和各种思想负担,使其能坦然面对可能的死亡,同时使老人家属有准备地接受丧亲之痛。
总之,要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年龄、性格、职业、家庭背景等因人而异地开展死亡教育,培养老年人成熟、健康的心理品质。
匿名回答于2021-03-12 23: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