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说呢?
汉朝刚刚建立,刘邦消灭了项羽,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冒顿南下的侵袭,他并没有放在眼中,于是带着大军直接就上了,可遗憾的是,汉军虽强,但他始终以步军为主,机动性不如匈奴骑兵,加上刘邦的轻敌冒进,最后被困白登,不得不采用陈平之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冒顿妻)行贿,才得脱险。
并不能说,这一战的失败,把刘邦吓怂了,而是考虑到现实问题,即匈奴的军队性质,不用依靠后勤补给,以劫掠的方式以战养战,机动性十分之强,而且他们发动战争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攻城略地,想要跟人家正面决战都不可能,十分恶心。
然而对于汉军而言,组织一次战争,物资消耗极大,毕竟汉军不可能跟匈奴一样走到哪里抢到哪里,人家匈奴来如影去如风,在你强势的时候,他选择避而不战,去抢其他地方,等你赶到时,他又换了地方,然后寻找你的破绽,找机会打伏击,防不胜防啊。
自秦末天下大乱以来,中原战乱已久,生产遭受到了极大破坏,所以注定汉军想要完全解决匈奴的问题是不现实的,于是,刘邦选择了和亲政策。
“和亲”并非简单的嫁给闺女,依靠亲戚关系奢望人家匈奴不来抢你,毕竟匈奴单一的游牧经济很单薄,生活必需品需要从中原获取,而他们获取的方式就一个字“抢”。
“抢”是为了生存,生存的事情是顾不上礼义廉耻,亲戚关系的。所以从刘邦开始,到吕后,文帝、景帝时期,和亲继续,匈奴人抢劫也在继续。
看起来貌似和亲根本没有起到作用呀!
其实不然,和亲虽然不能解决匈奴南下劫掠的问题,但是可以为汉朝赢得发展富强的时间。在没有和亲之前,匈奴还是纯粹的匈奴,跟中原没有任何文化往来,但和亲之后,这种局面就开始出现了变化,和亲所带去的除了财务外,还有汉朝的文化,这些东西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一部分匈奴人,使得他们或多或少同情甚至仰慕汉朝(仰慕主要是文化方面),而这一部分匈奴人,在匈奴南下时能够相应地使得对汉朝经济破坏减少一些。
同时,汉朝以这种送女人送钱的方式,表明一种对匈奴无可奈何,乃至于给匈奴人营造一种我打不过你,其实我已经臣服的假象,如此一来,匈奴人对于汉朝的警惕性就会降低,何况匈奴并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体制,他们发动战争的模式,属于临时部落集合,目的是抢劫,因为这种组织方式并不怎么牢靠,加上匈奴人口基数少,所以根本不可能发动什么痴心妄想的灭国战争。
如此,匈奴自然不会没事就去抢汉朝,人家都送钱来了,够花的时候就花一下,等花光再去抢,毕竟出去抢也是有风险的。
匈奴人虽然不讲亲戚关系,也不守信用,但是他们想的也很简单,没有那么复杂。根本不会想到靠着他们的力量,就能去占据中原的花花世界过幸福的日子,毕竟他们是放羊的,失去了流动性,守着再繁荣的城镇,无异于找死。
这就是和亲的好处,麻痹敌人,争取发展时间壮大自己,然后再来收拾这些个强盗。
匿名回答于2019-07-14 21:24:47
第一,汉朝初建,连年大战,民生凋敝,综合国力正是最差的时候。匈奴却是历史上最强大的时候,冒顿杀父自立,灭东胡,败大月氏,
征服楼兰,乌孙等20余国。匈奴居有了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达辽河、西逾葱岭的广大地区,拥有控弦之士30余万。这种情况下,汉朝选择余地不多,打也打不过,就算是打赢了,也无法歼灭,只赶跑,过几天又回来了,徒废国币,意义不大。所以和亲倒不失为一个办法。
第二,内部不稳,汉朝初建,人心求安,诸侯王野心勃勃。汉朝建立后,刘邦分封天下,以前一起打天下的老弟兄都封了王,有地盘,有兵马,如果对匈奴败了,异性王肯定自立,这不是刘邦愿意看到的,必须先解决他们,才能对外用兵。所以刘邦回来后才会先后杀掉臧荼,韩信,卢绾,彭越,英布。韩王信在白登之围前就投降匈奴,当走狗去了。
那么匈奴就这么容易愿意和亲吗?其实也不然虽然匈奴把刘邦包围在白登山,但是这几万人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被吃点,围攻七天却无寸进。外围由周勃率领着的二十多万的汉军主力正在从侧翼包抄匈奴军队,如果匈奴军队不撤退就会被汉军主力围歼,所以匈奴军队只是包围了刘邦七天就赶紧撤退了。从白登之围,匈奴也看出了汉军强大的战斗力,所以也就接受了和亲政策。
两个国家谁也灭不掉对方,汉军马少,只能击退,却无法歼灭匈奴。匈奴人少,可以打败,却无法长期占领,和亲就成了必然的一种选择。
匿名回答于2019-07-14 21:25:36
和亲只是方式,不是本质,倒不是匈奴缺女人,而是和亲需要陪嫁东西,陪嫁的东西才是别人看中的。
为什么和亲呢?
匈奴南下,目的很明确,抢人口、财宝、生活物资,他们对汉朝的土地没兴趣,因为他们根本就守不住,要了也没用。
这也是为什么陈平去谈判,可以很容易就解决问题了,并不是靠吹耳边风,而是匈奴达到了目的,且汉朝大军马上就来了,打起来必然吃亏,不如顺水推舟,方正杀了刘邦也没用。
汉初也不是打击不了匈奴,打击匈奴很简单的事,以陈汤的说法,汉朝士兵打匈奴,一个可以打五个。
汉初不打击匈奴,根本原因在于,汉朝最大的矛盾,是内部矛盾,是中央政府与诸侯王的矛盾,刘邦是跟异姓诸侯王的矛盾,文帝景帝武帝是跟同姓诸侯王的矛盾。
如果大军压境,跟匈奴死磕,打残了匈奴,自己也元气大伤,从而给了诸侯王可乘之机,
所以,面对这样的问题,不如给点钱,解决了内部问题,整合资源,然后再打击匈奴。
汉武帝可以打击匈奴,名将辈出,并不是汉武帝多牛,比高祖、文帝景帝都牛,也不是他运气好,这么多名将,而是三代人解决了内部问题,到他了内部资源整个完毕,可以一心对付匈奴了。
所以,刘邦、文帝景帝选择和亲,是无奈之举,并不是他们怂,
匿名回答于2019-07-14 23:30:32
白登之围
汉朝建立初期,刘邦分封异姓诸侯。这韩信也在分封之列,最早韩信被封在颍州一带,中原腹地。而刘邦畏惧韩信日后造反,又借抵御匈奴之名将韩信迁了到太原郡,让韩信的封地直面匈奴,成为大汉王朝的防御屏障。奈何,这韩信虽然在 中原战场上战无不胜,到了边境抵御匈奴就差了点火候了,总是输多胜少,被匈奴侵扰的烦不胜烦。汉高祖六年,冒顿单于率领十万铁骑进攻韩信,韩信向匈奴求和,而刘邦飞书责备韩信有失大汉国体。
而韩信后怕被刘邦追究诛杀,联合匈奴进攻大汉。此时,刘邦正在气头上,加上韩信的背叛。刘邦打算御驾亲征,群臣劝也劝不住。最终,刘邦带领32万大军御驾亲征,同时带上了谋士陈平,娄敬,武将樊哙,夏侯婴,周勃等浩浩荡荡的出发了。大战初期,汉军节节胜利,让刘邦也是开始飘飘然。认为这匈奴也是不堪一击。同时也不听群臣的谏言,轻敌冒进,最终落入了匈奴在白登山的包围圈。刘邦被围困七天,弹尽粮绝,最终靠贿赂冒顿单于的宠妾才得以安全回到都城。
为了修养生息
自白登之围之后,刘邦也是元气大伤,身体大不如从前。对匈奴的问题也不像以前一样的强硬了。但是,匈奴还是频繁的进犯汉朝边境,而最终,刘邦听信了刘敬的策略,打算采取下嫁皇室公主来对匈奴实行怀柔政策。以求得边境的太平。就这样,汉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正式形成了。
总结
刘邦作为开国皇帝自然是有自己的傲气在的,在初期,对待匈奴问题上也是十分的强硬的。能用打的绝对是不用说的。但是,经过白登之围之后,加上刘邦也上了年纪,匈奴的频繁骚扰也是让刘邦烦不胜烦。最终也只能十分无奈的采取认怂的和亲政策来保证边境的安宁。
匿名回答于2019-07-15 03:40:49
匿名回答于2019-07-15 07:19:39
匿名回答于2019-07-15 17:09:08
匿名回答于2019-07-15 18:46:35
匿名回答于2019-07-15 21:15:34
匿名回答于2019-07-15 22:00:04
首先说说白登之围,此战,刘邦轻敌冒进,是败了,但刘邦通过计谋,全身而退,就不是惨败。而一场对外战争的成败,绝不可能因为一场小小的战役决定,何况全军主将还全身而退。
可为什么刘邦不继续打下去了呢?个人认为,刘邦通过此次亲自与匈奴交手,认清了匈奴的势力,也认清了匈奴的作战方式。要想和匈奴作战,自己的机动兵力要强势,否则就抓不住匈奴主力,不能围歼匈奴主力,那么其他的小打小闹,对匈奴构不成实际威胁。而对于汉军来说,当时的国力营造大规模的且实力雄厚的骑兵部队是不现实的。
那如果依靠长城固守呢?这一点是可行的,日后的大汉王朝也的确是这么做的。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做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匈奴的入侵,但就汉朝建国初的国力来说,牵制大量精力在边疆防御上,肯定是十分不利于汉朝经济的发展的。
所以就有了与匈奴和亲这一外交手段,既可以保边疆和平,又实现了成本最低化,是当时最适合汉朝的外交手段。不仅暂保边疆和平,还可以同匈奴进行正规的贸易,用匈奴急需的盐和铁,换取大汉建立部队所需的良马。
通过贸易,匈奴有了生活必需品,自然也就减少了与入侵汉朝疆域的需要,毕竟入侵汉疆就是为了掠夺一些生活必需品,如果能够以和平的手段换取过来,那么谁还会冒生命危险呢?所以和亲的政策,是对双方都有利的。
即使时不时地匈奴还会入侵边疆,但规模和频率都会大大下降,汉朝就不需要在边疆牵制大量的军事力量了,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休养生息。就像刚刚说的,只在长城固守就可以了,有了冲突之后,双方还有可以在一起谈的条件。
说到这里就又会产生一个疑问,直接达成一个和平协议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要和亲呢?其实可以将和亲视为一种保护手段,就是保证协议顺利实行的保障。在古代,可不想现在一样,一个协议的签署,有各种国际公约和国际道德限制着,不能轻易违反。
在古代,一个协议的实行只能靠签署各自的道德了,但匈奴作为游牧民族,其价值观和大汉王朝有着明显的不同,如果只靠当时两国之间的道德观念,那么要保证双方的边疆和平可是一件难事。就算有了和亲的保障,匈奴还多次劫掠汉朝。
和亲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输出,思想输出。汉朝和亲过去的公主,都是直接嫁给匈奴单于或是有可能继承单于的左贤王(太子)。那么其生下的儿子,就有继承权,甚至可以继承单于,就算不是单于日后也一定是决策层。这也就是将王室顶层融入汉文化,减少匈奴对中原王朝的敌视。
通过这种和亲的手段,确立高层之间“亲戚关系”,虽不可能像普通亲戚一样来往走动,但对于匈奴来说,也会降低其对汉朝的警惕心理。同时,匈奴在和亲之前,对中原文化是不甚了解的,虽然会有一些汉朝降将,但毕竟是降将,地位可想而知。
但和亲而去的公主就不一样了,她有机会直接接触匈奴的最高统治者单于,有机会教育下一代匈奴的统治者或是决策层成员,对匈奴的影响就不言而喻了。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瓦解一个民族,就要先瓦解他的文化,而和亲的手段恰恰可以做到这一点。
而和亲也的的确确为汉朝带来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且代价最小,就算有再多的陪嫁,相比较于庞大的军费,也是九牛一毛,何况还免除了众多百姓的苦难。所以与匈奴和亲的政策,就成为了汉初对外交往的一项重要国策。
匿名回答于2019-07-21 01: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