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万历为什么不废张居正?

辅助三朝的张居中,也是万历皇帝的老师。手把手把万历教育长大,辅助他当上皇帝。万历10年张居中逝世。死后万历把张居中的家抄了。之所以没有在生前废他,原因在于,“张居中”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一个政治生态!

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采用了“内阁”辅助的制度,而不是“宰相”。发展到后面,内阁的权力和影响力是很大的。可以用根深蒂固于朝野中,一点不为过。甚至可以影响或干涉皇帝的立废。某些时候甚至还可以左右皇帝的思想和行动。“结党把持朝廷,营私作乱”现象,也是明朝官场的一个特点。而有野心和实力的首辅,往往就会变得特别“彪悍”。往往集大功臣和大奸臣两种标签于一身。是的,张居中就当过“内阁首辅”。

发展到万历年间的时候,这个政治生态系统已经很顽固了。何况,张居中辅助万历的十年,有过也有功。说不定还是大功劳。张居中在世的时候,万历真不一定就想收拾他。就算真想收拾,想想延续了上百年的政治生态体系,估计他也没那个勇气和魄力,以及实力。万历之前的明朝宫廷里,各种“狗血故事”都上演过。如果随便去动张居中的话,他估计真就没有把握可以控制得了接下来的局面。

匿名回答于2021-08-07 00:57:07


明万历初年的张居正,是载誉青史的改革家,在十年首辅任内,扶持十岁幼帝推行新政,把混乱衰败的明朝治理得国富民安,史称“救时宰相”。然而,张居正死后一年,万历皇帝变卦,保守势力复辟。张家被削夺抄没,满门罹难,十年改革毁于一旦。历史何以如此荒唐,张居正新政何以失败?最近读到《改革家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似乎找到了某种明确的答案。对此,作者是从下述几个方面加以分析的。


帝王本性


张居正改革,最大受益者是万历皇帝。他老子隆庆皇帝撒手西去时留给十岁幼帝及其寡母李太后的,是入不敷出的财政,纷争不已的内阁。平民出身的李太后,全权委托张居正辅政,嘱他代行父母之教。如此,内有忠心耿耿的太监冯保,外有精干强势的首辅张居正,神宗才得以稳坐江山,安然享用太平光景。万历八年神宗十八岁亲政,张居正上疏乞休。神宗颁手敕说:张先生待辅政到三十岁,再作商量。第二年又表示,“十年之间,政理修明,勋绩显著,简在朕心。”他对张居正似乎是十分满意的。张居正也认为“十年之间,志同道合,言听计从。”他对皇帝也是充满信心的。

这般亲密的师生关系和友好合作,何以一朝反目,竟成寇仇?论者或以为这是神宗个人品性,或以为神宗受反对派怂恿,或以为张居正功高震主,这都不无道理,但未能触及根源。真正原因是,绝对权力造就的绝对私有,绝对不容他人分享。即使是扶危救时的忠臣良相,在“朕”的眼里也不过是召之即用,用完即弃的奴才。神宗年幼时,尚意识不到权力的作用,自有一种少年真情。

随着年龄增长,至上的皇权刺激他追求享乐的欲望。他既垂涎太监冯保聚敛的家财,又忌恨帝师兼首辅张居正的劝谏约束,贪婪残暴的帝王本性终使儿时真情泯灭。皇权面临社会危机时,为保全统治化解危机,可能支持改革,约束贪欲。一旦改革成功,危机缓解,贪婪本性又促其突破约束,废除改革。皇帝可以一言定法、一言废法的皇权专制时代,政以人举也能人亡政息,这是必然的结局。


臣子的君主观

匿名回答于2021-08-07 01:06:49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