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回答于2021-04-12 05:28:25
匿名回答于2021-04-26 06:38:41
“是时称名将,必推达、遇春。遇春剽疾敢深入,而达尤长于谋略。”
所谓长于谋略,其实就是‘温柔’的打法,打胜仗的关键要素在于谋,而非勇。
徐达打仗基本都先谋定而后动,对局势掌握的非常清楚。如在攻打张士诚时,李善长认为不能打,而徐达则分析了形势,认为可以打,他说:
“张氏汰而苛,大将李伯昇辈徒拥子女玉帛,易与耳。”
之后,朱元璋拜徐达为大将军,讨伐张士诚,分三路进兵,生擒张士诚,俘虏士兵二十五万人,大获全胜
之后平定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等地,战无败绩。
徐达打仗不伤百姓、不杀俘虏,甚至还派兵保护。在九华山,徐达和常遇春打败陈友谅,俘虏三千人,常遇春认为,这些都是陈友谅的精锐部队,必须全部消灭。徐达不同意。
常遇春在晚上私自杀俘,三千人杀了一半,结果被徐达知道,徐达立刻制止。并将此事报告给朱元璋,朱元璋对常遇春非常不满,并下令释放所有俘虏。
在苏州之战的时候,也体现了徐达的儒将风范。当时苏州已经攻克,他下了三道命令:
“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
如此,徐达进入苏州城之后,百姓和平常一样生活,只是换了个主人而已。
匿名回答于2021-04-26 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