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简述《西厢记》崔莺莺的进步性?

崔莺莺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是封建社会中的春闺佳人,温柔淑女。自小“养在深闺人未识”,温书习礼,与外部世界绝缘。但比及“二八花钿”,内心自我意识觉醒之后,深闺绣户便困不住她们的身心了。

对爱情的渴慕是这个年纪的女子的自然的心理过程。当她触及到风神俊逸,才貌俱秀的书生时,便动了春心,发掘自我,追求自由。进而勇于冲决礼教的罗网。但这一过程实在不是轻而易举的,她要面临的阻碍岂止礼教的束缚,更大的障碍其实是自我内心的矛盾。

她所受的教育完全是与自我本性相背驰的,但她却在长期的教育中接受了那一套符合社会要求的观念。以致于当她猛然受到爱情的的强烈驱动时,竟一时难以适应。既不敢逾越规矩,又不能毅然选择爱情,这之间自我与本我的巨大错位,使她感到愁闷痛苦。莺莺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众多女子中如此突出,正是因为她在经历了内心反复斗争之后,终于突破了自我,赢得了爱情。

莺莺第一次与张生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是在张右端闹道场杂剧的第五折,莺莺在花园内烧香,张生知她“颇有文君之意”,便吟成一绝来对她加以试探。莺莺当即依韵和他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对张生的试探做出了回应。表明自己闺阁生活的寂寞无聊,和对相怜相惜的闲人君子的渴慕。

这短短的一次交流真正促使莺莺的感情开始活动。使她“自见了张生,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感到烦闷,抱怨“小梅香伏侍得勤,老妇人拘系得紧”觉出自己情不由己,身不自由。当再次与张生在佛堂相遇而不能有所接近时,她就真正陷入了感情的痛苦“昨宵个锦囊倒置明勾引,今日个玉堂人物难亲近这些时坐又不安,睡又不稳我欲待登临又不快,闲行又闷,每日价情思睡昏昏。”分明一副春情萌动,心神不宁的情态。

将莺莺的心理描写得最鲜活最逼真的是《崔莺莺夜听琴杂曲》的第三折与第四折。当“张生破贼后,老妇人宴请张生。在宴会开始之前,莺莺恰才向碧纱窗下画了双蛾,拂拭了罗衣上粉香浮涴,则将指尖儿轻轻的贴了钿窝”。从精心装扮的过程中可见她对张生十分在意。也可见她的内心的欢喜满意。

而当宴中老妇人突然变卦,让他二人认作兄妹时,她的心情急转直下,由欣喜瞬间变为失望,剧中描述她的心理的曲词是“谁承望这即即世世婆婆,碧澄澄清波,扑剌剌将比目鱼分破。急嚷嚷因何,搭地把双眉锁纳合。”这一段唱词节奏明显加快,如弹珠落地,将莺莺内心的失意焦躁像鼓点一样敲打而出。将她的心情推至紧张激烈的程度。而她却万般无奈,徒有“当日成也恁个母亲,今日败也也恁个萧何”的感叹!

当张生再次托红娘代为传书时,,莺莺见了信却又是一副面孔,正色道“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贴来戏弄我”又将自己摆到名门闺秀的位子上去,掩饰自己对张生的相思之情。在这一前一后巨大的转变之中,莺莺身上显示出了两种矛盾冲突:

一是情与理的冲突,她的意识里认同有父母之名的情才是合理的情,而与父母意志相违背的情则是逾理时,她便产生了犹疑,既不愿背情又不能违理。

二是观念与现实的冲突。她深刻的认识到传统的教育和生活方式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只有现实中真实的感情才能让她充满活力。但是长期的家庭教育中形成的观念又削弱了她冲决束缚追求现实的爱情的勇气。这两种矛盾在她心中盘旋斗争以致于她的行为总显得迟疑延后。正如红娘所说“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正道着实处。

正是在这复杂的变化的心理斗争过程中,莺莺的形象变得十分的丰富真实。与之相比《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则缺少变化,显得有些单薄。杜丽娘感梦而亡正是作者宣扬的“情之至也”是一种泛化旳情。

匿名回答于2019-01-15 05:17:53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