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思齐网

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孔子?

韦编三绝、

举一反三、

见贤思齐、

巧言令色、

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

有教无类、

后生可畏、

色厉内荏

(1)不亦乐乎 出自《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周而不比 出自《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每事问 出自《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4)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陈力就列《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7)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8)恶衣恶食《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9)苗而不秀《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这类成语,几乎每篇都有.如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犯而不校(《泰伯》)、空空如也(《子罕》)、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这类成语占《论语》成语的很大部分,是《论语》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匿名回答于2019-07-05 00:15:17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其思想体系是华夏传统文化的重是组成部分。

上学时候,正值“批x批孔”,记得当时令我最反感孔子一句话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么蔑视女性与儿童,绝对是我们老百姓的敌人。

后来,读书多了,也学习了“古代汉语”,因为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比较深刻,专门读了《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才知道全句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是当年腰斩了这句话。

尽管当前对这句话有多种现代解释,但是,最基本一点是绝对都不是蔑视女性和儿童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距离才能产生美!

有了对孔子新的认知以后,就得空常读一读孔子著作。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认同孔子的学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主张。孔子弟子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也有很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众生一体都有善性”的理论。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代社会,特别是20世纪后,教育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显得更为鲜明充分。

《论语-颜渊篇第二章》: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

《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

《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 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多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是值得我效仿的人。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注意改正;如果没有,就要加以防备。

我们再读一读孔子编纂的《诗经》,第一篇就美不胜收: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匿名回答于2019-07-05 07:21:18


《学而》作为《论语》首篇,从学习态度、方法、孝道、品行、为人之道等进行分述,开篇明意,统领孔子儒学之要,如顶门悬鞭,读书者可以执而约己,又如临渊撒网,可捕历史长河之大鲫。

“学可以立德,学可以增智,学可以致用。”,唯有先学而后可以立德、增智、致用。无论贫贱富达,唯有学以方位安身立命之本,这是学习的重要性。

国以民为本,家以孝为先,人以德为重。

学以孝悌,学以富国,学以致用,学以安身。

学而乐,君子应该快乐的学习,反复的学习,终身不断的学习,这是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孔子让中华儿女明明白白的知道了为什么要读书,更是传授了读书之方法,可谓是不遗余力,倾囊相授。

所以称孔子为孔圣人,实至名归。

半夜醒来,即兴而论,论点不明,词不达意,多多指教,欢迎关注、点赞、转发、评论、交流,不生感谢!



匿名回答于2019-07-05 12:51:02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我国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集中国商周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经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后世又被誉为“圣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孔子诞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夏正八月二十七即西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我们都应该记住这个日子。

孔子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怀着无限崇拜的心情,我们一家人专程奔赴北京、山东曲阜拜谒孔庙。他是圣人,是先师,是帝王统治的大旗,也是读书人膜拜的偶像。他在离乱的时代颠沛流离,在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同时不断寻求自我完善。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经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15岁立志于学,在贫苦的生活中好学上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刻苦虚心求学,终成为一代大家。

作为杰出的思想家,孔子倡导“仁”,“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在孔子眼里,“仁”是个人修养,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更是统治者的责任。“礼”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孔子认为“仁”要靠“礼”来实现,“克己复礼为仁”,用礼让来加强道德修养,调和社会矛盾。

作为杰出的教育家,孔子首开私学,尽力将教育推向平民,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特别重视因材施教。从治学的角度,他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他以“文、行、忠、信”来教育学生,而“行、忠、信”则属道德范畴。至于“文”,则是指诗、书、礼、乐等典籍。他的教育思想,闪烁真理之光,至今仍然影响着广大教育工作者。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昭当谨记!不管生活给予的是幸福还是悲苦,都要坚持对真善美的追求,都要对他人怀有真诚美好的心意,以仁爱之心、礼让之心、正直之心处身立事。

每一个心怀理想、对精神世界有所追求的中国人,都和孔子一样,追求理想,百折不挠。回望两千多年的那个风尘仆仆的背影,他不但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也是我们命运的引领者。


匿名回答于2019-07-06 20:21:38


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