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炎帝神农氏是上古时代姜姓部落的首领,产生于新石器时期,即其上限在1万年左右,其下限距今4800年左右。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繁衍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他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织麻为布,制作衣裳;日中为市,首倡交易;耕而作陶,始造明堂;削桐为琴,始作蜡祭;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以威天下。炎帝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力量源泉。炎帝晚年为民治病,采药来到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缀,最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
炎帝陵随着历代王朝兴衰更替,炎帝陵庙历尽苍桑,屡毁屡建。有历史记载的较大的修葺有:宋代一次,明代三次,清代九次,民国四次。近代大规模修葺始于1986年,1988年10月陵殿修复竣工。修复后的炎帝陵按清皇宫建筑格局布置,陵殿共分四进,一进为午门,二进为行礼亭,三进为主殿,四进为墓碑亭,亭后为墓冢。
炎帝陵西汉有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立庙陵前,肖像而祀”、“三岁一举,率以为常”,形成定例。北宋在位150余年中祭祀50多次,元明两代祭祀活动不断,清代更频繁隆重,极一时之盛。历代王朝祭祀碑文多达53通,其他碑碣石刻20余通。数千年来,炎帝一直活在人们心中,俎豆馨香,延绵不断。
匿名回答于2021-03-02 04:02:54
不久江上风平浪静,然而炎帝遗骸终究不见,后人只能在江边不远处,一白鹿出没之地,叫白鹿原的地方,做一衣冠冢以作纪念。后来战乱四起,炎帝陵多次重新搬迁,其原址终究不可查。
匿名回答于2022-02-21 02:40:25
女登和大家一起去采果实,把孩子放在一块大石头上,让他晒太阳,谁知时间一长,孩子睡醒了,感到又热又饿,便哇哇大哭起来,哭声惊动了山中的生灵。这时,岩鹰首先飞过来,为孩子遮荫扇凉。接着,山鹿也跑过来,为孩子喂奶。孩子歇着荫凉,喝着鹿奶,甜甜地睡着了。此后,每当女登离开孩子时,鹰和鹿都会很快过来照护。人们认为鹰和鹿也是炎帝的母亲。由于孩子得到三个“母亲”的精心养育,他三天就会学着说话,五天就会学着走路,九天就长齐了牙齿,而且蛮聪明,逗人喜爱。炎帝长大成人后,额头生得蛮宽,嘴巴长得蛮大,身长八尺七寸,粗壮结实,很有力气。
炎帝去世之后,为了纪念炎帝的三个母亲,人们雕刻石鹰、石鹿,安放在炎帝墓冢左右,和炎帝同享祭祀。宋乾德五年(967)修建炎帝庙时,将石鹰、石鹿移放于主殿前方的左右侧,至今未变动。人们还在岩鹰山修建了“帝母祠”,祭祀炎帝母亲,香火不绝。
匿名回答于2022-02-21 02:46:03